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830 点击:
      摘 要:根据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在思政内容、思政执行者、思政对象上的特殊性质,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教师言行、教学环境治理和第二课堂活动为辅助的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内涵框架,并据此框架提出了外语教学基础阶段学习共同体建设和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能力建设并行的育人理念。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学习共同体建设;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课程思政带来了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重大变革。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大多采用“双校园、双阶段”的培养模式,学生的部分学业在国外完成,他们的言行举止在某种程度上会被认为代表着中国人。而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被隐性传播的西方文化与价值观所影响,导致政治意识薄弱甚至迷失自我。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外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抓住“思想”和“语言”两条主线,突出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使“育人”与“育才”同向同行?笔者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质,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路径。
      一、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的特殊性
      (一)思政内容的特殊性
      中外合作办学,特别是非英语类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要从基础开始接受一门新的语言。基础阶段的学习内容涉及语音、打招呼、点餐、购物、问路等基本日常对话,笔者所在课程思政团队的教师普遍反映,该阶段进行外语课程思政难度较大。而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特别是有专科项目的中外合作办学,基础阶段的语言学习在整个国内外语学习阶段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外语课程思政目标设定要基于文本且高于文本。在外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如何基于原有语言素材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设定课程思政目标,做到通过语言教学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更加深刻地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践行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每一位中外合作办学的一线外语教师都应对此进行积极的思索并付诸实践。
      (二)思政执行者的特殊性
      外语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思政执行者——教师。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师大都具有出国经历或留学背景,甚至很多还是在国外取得相应文凭的海归,其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和素养良莠不齐。从外语教学角度来看,他们的语言基本功、目标国文化知识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都能够胜任。而从外语教育角度来看,他们还需要做到“四有”,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这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一线外语教师任重而道远的使命。
      (三)思政对象的特殊性
      课堂教学应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思政也应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既有本科生,又有专科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他们往往学习习惯欠佳、集体意识较弱、自我意识较强,但综合能力较强,乐于参加各类活动。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殊情况,找准“育人”的落脚点,注重学生多种素养的养成,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走出国门后,能够很好地展现中国公民的风貌。
      二、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堂教学是落实每门课程教学任务的重要渠道。笔者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将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为: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质,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教学生态环境的治理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为辅助,将立德树人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具备多种素养发挥积极作用(见图1)。这一内涵包含以下四个要点。第一,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应始终围绕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质展开。在践行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思政内容、思政执行者以及思政对象的特殊性,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第二,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课堂教学,它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政闭环系统。教师基于教材内容,为每个单元设定适当的育人目标,根据育人目标选择教学材料、设计教学活动、 开展教学评价,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做到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全覆盖,无死角、无盲点。第三,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以教师言行、教学环境治理和第二课堂活动为辅助。教师是外语课程思政的主导者,他们除了向学生传授外语核心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转变教育理念、规范自身言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理想信念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教学环境的治理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要依据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做好这两项工作将会对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第四,要正确把握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度。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虽然在学生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比较大,但是它只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一门课程,不可能单靠这一门课程来完成立德树人的全部任务。专业知识始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的主体,思政内容不能喧宾夺主,代替专业知识内容。但外语课程思政不可或缺,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让学生理性地看待他国文化,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加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三、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笔者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质、围绕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内涵框架,对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思政的路径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下面重点谈论外语教学基础阶段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学习共同体建设与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能力建设并重。
      外语教学基础阶段课程思政的“难”,在于基于教材内容扩展中国元素以及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在这个维度上,基础阶段课程思政的确艰难。而“立德树人”所包含的内容却远不止于此。“德”的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德”的发展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传承,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德”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的“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情怀和格局并不能有效履行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是三观正确、具有某专业领域的知识与相关能力素养、有创造力的和谐的个体。基于此,笔者认为外语教学基础阶段课程思政应做到学习共同体建设和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能力建设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