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608 点击:
  摘 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同向同行,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英语课程教学受众群体较大,学时学分较多,知识面覆盖较广,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提出高校英语课程思政要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思政在英语教学中的融入,以及高校英语课程思政融入策略,以供同仁参考,共同提高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培养德才兼备、英语技能精,专业能力强的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元素;教学实践;策略
  作者简介:杨雪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英语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学生的受教时间和学分较多,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西方文化较多,因此,对于高校英语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教会学生如何理智正确地分析和明辨西方文化,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并且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发挥英语语言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扬中国精神。
  一、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是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主力军。实际教学中,有一部分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范围认识不到位,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课程思政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课程思政与英语教学关系不大,教授学生掌握英语综合技能是最重要的事情,对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解不到位,实践教学中忽视或忽略课程思政内容的教育,甚至对重要课程思政内容一句话带过,或蜻蜓点水,或不与教学内容深入融合,没有形成课程思政与英语教学同向同行的教学效果。
  (二)英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足
  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化课程,从语言技能角度看,其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技能;从文化角度看,其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产生、使用和发展的文化背景,让学生能更加正确地在不同的生活、工作、学习场景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处理事务,同时,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思辨能力,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英语课程思政元素重视不够,对英语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全面,大多数老师只重视学生英语综合技能的提高,而对英语课程内容,包括词汇、短语、日常交际、段落篇章中包含的思政元素不去深入探索,导致一些重要元素被忽视;有些教师认为思政元素与英语教学内容相融合有一定的困难,索性放弃对思政元素进行思考和挖掘,导致对学生道德教育内容欠缺。
  (三)英语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实践不深
  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与思政课教师相比,英语教师的思政教育理念比较淡薄,受长期以来传统学科教学理念的影响,他们更加重视学生英语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思政元素在教学实践中的融合,或者思政元素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不够全面和深刻。据调查,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有关时政新词汇或者国内外重大事件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只是停留在就词论词,概念解释的浅显层面,未进一步对其深层内涵进行解释,比如“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等等,相當一部分教师对这些思政元素只是解释其含义,没有将“一带一路”倡议内容、创新创业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融合进教学实际,也没有将相关文字和视频材料与教学内容融合,学生对这些思政元素的理解较为肤浅,未能使学生达到坚定爱国情怀、拥有工匠精神、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未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政教育效果。
  (四)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策略不当
  在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一部分英语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导致采取的教学策略不得当,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开阔学生视野的思政学习材料;课堂教学活动单调,只是一味地进行概念解释;教材内容陈旧,没有选用近五年出版的最新教材;教学方法单一,没有组织讨论、演讲、主题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辨别中西方文化的特点,以培养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教学设计松散、随意、不严谨,导致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两张皮;教学内容只是对英语语言技能的教学,对思政元素的体现不够等等,这些不当教学策略严重影响了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二、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融入
  (一)遣词造句中的思政元素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英语中每一个词都有其含义,学习词汇语言点时,除了解释含义,更多的是遣词造句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思政教学,在遣词造句过程中,充分发挥词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此举例说明,比如在讲解initiative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可以拓展到“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进而讲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讲到dream单词时,可以拓展到“The 'Chinese Dream' is a dream to improve people's wellbeing and a dream of harmony, peace and development.”。讲解competition这一单词时,除了单词本身的构词外,可以延伸到公平竞争(fair competition)、中国创新创业大赛(China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使学生既拓展了词汇量,又开阔了见识,更提高了心智。类似的词汇还很多,因此教师在遣词造句时可以挖掘其思政元素,将其巧妙地融合到教学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词汇教学效果。
  (二)交际用语的文化内涵
  日常会话是交际用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方式,也是语言学习者使用最多的一种交流方式,它涉及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因为话题较多,涉及的思政元素教学点比较多。比如与“Travelling”主题相关的对话中提问“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in China?”,应答者就不能单纯地回答“Yes.”或者“No.”。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教师应该提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关中国长城的历史知识,使应答者在做出回答时内容丰富且能体现中国文化。再如,在酒店“Booking the order”中,服务员问“Would you like the Chinese Food or Western Food?”,应答者不能只是简单地回答“Chinese Food”或者“Western Food”。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中餐和西餐的种类,让学生在熟记中餐和西餐不同餐饮英文表述的过程中,进行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从而认识到中餐的营养价值,深刻认识到舌尖上的中国(A Bite of China)的强大魅力和中国餐饮文化之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