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 字数:7923 点击:
  摘要:符合时代发展、体现新教育理念的新课标,是当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导向标。教师要渗透新课标的育人理念,善于创新,挖掘运用各种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为此,文章从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针对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意义展开阐述,并对实施策略进行思考和探究,以期实现“涵养学生历史文化之根,落实五大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标;地方历史文化;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0-0136-04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总结了21世纪以来的课改经验,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应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优化和精选课程内容,利用历史遗址遗迹、名人故居等地方社会资源开展学习活动,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真实地感知历史,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 运用常德历史文化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一)是践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专栏十九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策略,故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初中历史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巴金兰在《核心素养下农村高中历史教学渗透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研究》一文中指出: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立足于核心素养,将中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历史教学,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以历史课堂为阵地,厚植家乡历史文化,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常德从建城至今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常德人民在长期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过程中,经过不断总结、升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楚韵文化。城头山遗址、常德红色教育基地、常德丝弦、高腔、荆河戏、花鼓戏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传统文化进校园”奠定了基础。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更好地落实这一任务,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落实“五大核心素养”的目标。地方历史文化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其效用不容小觑。基于此,杨柳是这样认为的:利用乡土资源培育核心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史学素养。收集利用乡土史资源过程中,指导学生站在唯物史观角度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树立时空观念,培养史料实证的意识,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继而产生对家乡和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增进学生的家国情怀。可见,地方历史文化对核心素养的落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合利用常德地方文化的同时,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培育,“立德树人”任务也顺其自然地得以落实。
  (三)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催化剂
  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要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育人目标,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须从转变教学方式上“着手”,要善于创新,敢于“放手”,让学生在“做中学”,践行体验式与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与国家教材相结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转变教学方式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调研、走访等方式,突破传统“教材内容讲述”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在“做中学”。整个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获取和加工历史信息的过程中不断探究思考,其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逐渐得到培育,也能在活动中主动、轻松地掌握知识,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 运用常德历史文化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提升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是指在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下,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必备能力和关键道德品质。沈紊仪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一文中指出,培养学生历史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五点:历史的理解、历史的时空观念、历史资料的实证能力、历史的解释能力和历史的价值观等,旨在通过对人类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秉持客观、科学的态度对历史发展进行解释,在深入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使其具备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除了深入对教材本质的理解,还应充实课堂内容,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的横向和纵向理解。将常德的遗迹、名人、民俗等文化融入初中历史课堂中,利于扩展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知,加深对历史本质的理解。学生在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二)增强课堂趣味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创造趣味型历史课堂尤为重要,能够使得学生具备较强的内驱力,不扬鞭亦能自奋蹄。教师将趣味浓厚的常德民俗、文化、人物等地方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为课堂设疑,使课堂充满悬念,激发学生探知欲。同时,也利于开展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三)提高专业水平
  将常德地方文化融入初中历史教学,能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四有”好老师内涵,其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是有扎实的学识。“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是对教師应具备“扎实学识”这项基本功的最好诠释。历史教师挖掘整合常德历史文化时,学习吸收专业知识以外的扩充史料,能达到提升专业功底、丰富学识、开阔眼界的目的。
  三、 常德历史文化助推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探究
  (一)情境教学紧抓时空观念的培养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因此,将事物放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才能准确地判断理解史实。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思维导图、历史地图、人物图片、年代尺、音像资料等要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高爱菊所著的《时空观念视野下中学历史教学案例研究》一文中指出:“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并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内课程资源,乡土资源的开发也有利于拉近历史跟现实之间的联系,进而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足以见得,挖掘整合常德历史文化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良好途径。适用于历史教学的情境可包括悬念情境、图画情境、虚拟情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