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柴喜春 字数:4593 点击: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初中德育教育中应实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提倡教育过程中的灵活化和人性化,其主要目标是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从根本上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对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初中德育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效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心智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思维比较活跃,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和行为表现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这种变化也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教师应做好知行合一的人文教育工作,并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方面来引导学生,促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一、初中德育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一)以人为本,确定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是目前初中德育教育中的核心理念,体现了现代德育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应坚持将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贯穿在德育教育发展的始终,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以及尊重他们的个性自由和兴趣爱好等。初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到,每个生命体都应做到生而平等,受到人们的尊重,就像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没有且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发挥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积极发现学生自身的优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着学生的个性特征,展开交流和进行深入的心理分析,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内容,这样不仅能提升教师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还能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实践体验和道德生活经历,进而让学生感受到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人文关怀教育理念。

(二)主体构建,确立教育目标

主体构建主要是将人文关怀作为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行为,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在人文关怀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而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基于这两个主体的教育目标,既要注重教师在人文关怀教育中的自我感悟以及自我教育成果,又要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知识体系构建以及自我改进过程。由于两主体构建的教育目标存在差异,所以他们需要的人文关怀内容也不尽相同,对于学生而言,要求教师能够在人文关怀教育中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与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丰富他们的道德内涵。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初中德育教育中,具有其独特的现代教育理念,并且这一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满足学生的人性化需求。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辩论会以及课外社区活动等,都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文关怀教育过程,学生的德育主体体系能够在参加活动过程中被构建,其中所包含的目标理念也不断被确立,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德育教育中的心理疏导

(一)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要想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心理疏导,就需要教师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自然化与合理化。具体来说,教师自身应具有丰富的情感,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心理疏导的基础和前提。对此,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他们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一些性格和思维比较活跃、思想相对开放的学生,应采用基于道德经验的正确教学方法,也就是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学习与思考空间,支持并鼓励他们自由发挥,不能过于约束他们,以防学生出现逆反心理。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合作交流与思想渗透,坚持异质分组的原则,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现不同性格的学生能够共同合作,从不同的角度融入德育教育内容,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疏导教育过程。

三、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齐头并进

在初中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加强重视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现如今,许多人的心理状态都不容乐观,承担着来自生活和学习的不同压力。初中学生在处理心理压力问题时,往往缺少正确的解决方法,所以就会容易误入歧途。部分学生由于恐慌心理,不敢与教师或家长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长时间的心理压抑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甚至通过自杀、自残等方式来选择逃避。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育还并不成熟,,并且缺少一定的生活经验来安慰自己,所以,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及时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另外,学校可以创建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专家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由于心理专家平时与学生的接触相对较少,所以能够更快的消除学生的抗拒心理,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所面临的困惑。这样学生在专业的心理指导下,就能很快地缓解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对于那些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也可以邀请其家长到校,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找出问题出现的根源。发现学生与家长相处中的不足之处,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