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岑泽 字数:4496 点击:

摘 要:《三字经》是流传甚广的教育思想书籍经典,深入挖掘其教育思想对提升教师的素质有极大的作用。《三字经》中的“教育之道,贵有专方”是对教师最有用的教育思想的一部分,然而当今对其中的教育思想精华吸收得还是不够,而且其中部分思想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了。故此,通过深刻的分析对该部分进行逐字逐句的新解,欲做到使我国传统文化——《三字经》的教育思想符合现今的现实,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思想等。

关键词:《三字经》;教育思想;深入挖掘;教师的素质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成果(编号:201129)。指导老师:首作帝

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古人总是想要给遗留后人一些财富,让后人走得更远走得更好。一本有思想有价值的书籍就是这一财富的载体,这种载体的集合组成了绚丽的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一本书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这些书籍就可能会带有该时代的印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或许这些书籍可能有些错误的思想和观念,但是这些书籍总会给我们带来灵感。“《三字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就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而言,是没有一部作品可与之相比的,是中国古代传统蒙学教材中流传时间最长、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一个奇迹。”然而,《三字经》中的教育思想真的只是现在所想的那些教育思想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也未免太浅薄了。作为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我们应当吸取其民族性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1 教育之道,贵有专方

宋莹在其著的《三字经·千字文解读》中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写进了“教育之道,贵有专方[3]004”之中。这足以说明此段已经涵盖了《三字经》大部分教育思想。对于古典名著,对它的尊重就应该要以它为基点,但是还要深入挖掘其中或许原作者还未描绘出来的东西,立足于名著,但是要超于名著本身,从它身上获取灵感,获取对现在有益的东西。作为一位“师”,尊重《三字经》的唯一方法就是要充分挖掘其教育思想中新的有活力的“营养”。

2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天性是“善”的。这种“性善”被理解为“善良的本性”,正因为每个人都是“性善”的,所以教师看待每一位学生都要把他们看做是一个具有美好品质的一个人,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不是用带有偏见的有色眼镜看待学生,把学生看做是一个罪人,他们接受教育是为了洗去他们身上的罪,这是要在道德上平视学生,而非俯视。如果把“性善”理解为“全面发展潜能”、“天赋”,那么这句话说明的是每个人都是可以全面发展的,每个人都是带着天赋出生,教师不应该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把学生的能力分成三六九等,看好一部分人,排斥一部分人,这是从能力上分析教师对学生要公平对待。教师不仅仅要公平对待学生,还要有坚信“学生是能发展的,而且能很好的发展”的信念。

3 性相近,习相远

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性是相近,但习却是相差甚远。这和唯物主义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法相符,说明了每个人都是具有其独特性的,这与现如今的“因材施教”、“个性教学法”不谋而合。虽说每个人都是“性相近”,可以群集而教之,然而,在教育他们的时候,也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习相远”,不能用同一种教法来教全部的学生。分层次教学法是一个挺不错的教学方法,它旨在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根据其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其知识基础让他们做不同等级的作业。这一教学方法本意是好的,然而,因为分层次会引起学生有之上中下等之别,这对一部分的学生是很严重的伤害。所以,这种方法不怎么被认可,特别是学生家长。一对一个性教学方法也是注重学生个性差别的,然而它却要耗费了大量的教师资源,这种方法得不到全面推广。这两种教学方法为何会有如此限制呢,我想用《三字经》中的“性相近,习相远”可以解释。这两句话是不分开的,“性近”“习远”是不可分开的。分层次教学法和一对一教学方法都是把“习远”给夸大了,特别是一对一教学方法,似乎直接放弃了“性相近”。那么,该如何把“性近”和“习远”给统一起来呢?拙见为:把知识分成两类,一种是针对学生“性近”的知识,这种知识要符合这群阶段学生的一致特点,能适应学生的基础发展要求,我们暂且称其为“性近知识”,教师在教“性近知识”的时候根据学生的“性近”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另一种是针对学生“习远”的知识,这种知识符合每一个独特学生的独特的发展要求、发展需要,我们称其为“习远知识”,教师在教学生“性近知识”时根据学生的“习远”运用不同的教学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4 苟不教,性乃迁

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教育,性就会迁。这说明了教育和获得教育的重要性:固性善,防性迁,也说明了教育的目的:发展人性。“人之初,性本善”,这种人性本善的思想和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是一致的。倘若对“性善”进行新的不同的解释,那么这种“培育人性”的教育目的却能用不同的解释。比如,把“性善”看作是“完整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具有的特点,这和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区别不大;再比如把“性善”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这和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是一致的。为了达到“固性善,防性迁,发展人性”的教育的目,王应麟在《三字经》中用大量的篇幅来说明这种发展人性的礼仪、伦理、道德规范。这足以证明王应麟对其的重视。

5 教之道,贵以专

教之道,贵以专:教的大道,贵在“专”。此句阐述了教育的方法:“专”。作者王应麟没有把“教之道”说出来,只说了一句“贵以专”,说明了他认为,教无定法,仅“贵专”。到底其中的“贵专”是教师“贵专”还是教师贵在使学生“专”呢,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教之道,贵在教师专,这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的。教师“专”了,他就会思考,就会对教育当中的问题有自己的新奇看法,从而有所收获,而这些收获就是“教之道”,故此:教之道,贵以(师)专。教之道,贵在使学生专,这是从教学上来说的。不论做事还是学习,只有专才能成功。我国是最注重做事专心,学习专心的。《孟子·告子上》写道:“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学习,不专心致志是学不会的。故此:教之道,贵(师)以专。所以,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专”,而评价学生“教之道”的程度就应该是学生专心的程度了。只有学生“专于学”了,他们才会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是如今社会向教师提倡应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6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以前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再三迁移搬家,当孩子不想学习的时候,就断机杼来告诫孟子要专心学习。这说明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是父母的迫切追求。孟母三迁,只为能找到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孟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作为学校,应该能提供这样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给学生,让孟母们不再担忧。若“教之道,贵以专”是“教育的方法,在于使学生‘专’”,那么孟母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教师”,因为她让孟子从此后专心学习了。而孟母“断机杼”让孟子“专于学”的方法或许教师可以借鉴一下来使学生“专”起来。孟母断机杼劝孟子专于学的事情成功有这样的特点:1)断机杼是一个例子,一个活生生在孟子身上的例子——教师在举例子劝学的时候要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而不是泛泛而谈;2)机杼是孟子家最贵重的东西,断机杼引起了孟子心中的不安与愧疚——教师在劝学的时候,要触动到学生的内心深处的“软肋”,而不是看到学生浅层次的口头答应就觉得有效了;3)断机杼是孟母断的(孟母对孟子的意义重大),而不是别的人,如果是别的人,孟子可能就不会专于学,只会生气他把自己家机杼给剪了吧——教师在劝学时,前提条件是要在学生心中的分量足够重要,如果不重要就去劝学,那么孟子或许也会反感。

7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有一套教育方法,运用这个方法教他的五个孩子,个个声名远扬。这句话指出了“义方”对教师教学的重要性,倡导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义方”。虽说教无定法,但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义方”。窦燕山因有“义方”,使得其五子“名俱扬”。一位家长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他们只能影响他们的几个孩子,然而教师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学生是很多的——几十,几百,几千甚至几万,这种影响力就是很大了。倘若每一位教师都有“义方”,那么他的学生应该也都会“名俱扬”吧,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所渴求的东西了吧。

8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养不教,父之过:养而不教,是父母的过错。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养育孩子却不教育他,这是父母的过错;二是指养育孩子却不让或不能让孩子接受教育是父母的过错。这指出了养育孩子、让孩子接受教育是父母亲的责任,而只养育孩子却不让或是不能让孩子接受教育是父母的过错。“教不严,师之惰”,这指出了“惰”与“不严”是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想态度和行事风格。这句话的重点是对“惰”和“严”的理解,只有理解好了这两个字,才可以知道其中的思想。这句话总的来说是备受争议的,可以说它是严师产生的思想根源之一,而严师在如今是被批判的,故此要好好对待“惰”和“严”这两个字。严,严谨,引申为严谨治学的教学态度;惰,,惰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所以,“教不严,师之惰”解释为“教学不严谨,这是教师不思进取的表现”。不思进取的老师是应该被批评的,因为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前进动力。

9 总结与思考

正因为对《三字经》中的教育思想是逐字逐句的分析的,所以这样会使这种分析少了一点全局视野和综合考虑。但是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产生偏见,而且可以在一方面分析得十分深入透彻——并非只是表层上的浅显。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正如前文所说的,“教之道,贵以专”的第一个解释:教育的大道,贵在教师专一。倘若一位老师在某一教育方面专攻了,那么他离“教之道”也就不远了,这样的老师至少也称得上是一位优秀教师了。

参考文献

[1]王旭.浅谈《三字经》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J]. 理论界. 2005 (01)

[2]朱芙蓉.《三字经》教育思想初探 [J]. 邵阳师专学报. 1997 (06)

[3]宋莹.三字经·千字文解读[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4]张红梅.蒙学读物《三字经》述评 [D].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5]王应麟 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6]钱文忠.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上[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1-24

[7]卢晴,李松梅.《三字经》里的家教智慧[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8]南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诵读本[M].中华书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