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玉瑾 字数:3483 点击:

摘 要: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自身有着各种各样的个人因素,这些因素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是否可以很好的完成第二语言的学习,情感因素包含在个人因素之中,而动机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如果教育者能运用好学生本来拥有的动机,并不断培养和激发外在动机,那么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会取得很大的进步,得以正确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发展;情感因素;动机

众所周知,第二语言习得有普遍的规律,同时学习者又表现出很多个体因素的特点。如果说在第一语言习得中儿童语言发展的快慢有所不同,但都经历相同的阶段,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都能基本上获得各自的第一语言,那么第二语言习得即使是相同的年龄,在同一个教室的学习者之间,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说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成绩和最终是否能获得第二语言。因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除了研究共同的规律外,还要了解个体差异对习得的影响。所谓学习者的个体因素,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在习得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定影响的生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其中情感因素被包含在其中,作为个体因素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指动机,态度和性格。而我们今天主要探讨下动机对学习第二语言的影响和如何利用动机对学习者自身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动机在情感因素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调查发现,在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很多因素中,动机占33%,学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这种动机通常产生于某种需要。需要有不同层次。第二语言学习无疑属于较高层次,是一种获得性需要。对外语学习的需要也是千差万别的。人们可以怀着各种各样的动机从事外语学习[2]。有人可能是想读一些中国名著,或者是来中国旅游,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等。不同需要会产生不用的动机。动机划分应该有以下几点。

1.指向活动本身的动机。通俗点说这样的动机就是想学习目的语,对目的语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

2.指向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动机。其实就是很想与外国朋友,或者家里的一些在外国生活的亲属沟通的动机,也有为了得到别人好感而学习外语的动机。

3.指向活动结果的动机。这种动机一般可以成为成功动机,是从事某种活动的人为了活动的成功和成功后得到赞许而进行的学习。他们力求成功避免失败。

4.指向社会效果的动机,主要是声誉动机,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总是希望对社会有所贡献,从而受到尊敬和赞扬。有些人对学习外语没什么兴趣,条件也不好,就是为了日后的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声誉而产生了学习外语的动机[3] [5]。

其实概括起来就是两大类,一种是直接狭义的动机,像求知的需要和认知兴趣等。另一种就是间接广义的动机,像把学习看成是自身的社会职责,或为了实现一个更远大的目标。

那么作为教育者应该怎样的把这些动机更好的运用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使这些动机充分体现他们的价值呢?[4]首先,应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习者了解学习外语掌握外语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接触外语,逐渐增强对外语的兴趣。然后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利用学生原有的动机转移,使产生学习外语的需要。通过有效的帮助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成绩,获得一定的满足,进一步唤起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

教师不仅仅应该培养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机,还应在教学中随时激发学习者已形成的动机,这就应该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动机由潜伏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使之成为实际上起推动学习进步的内部因素,从而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来解决当前的学习任务。与此同时还应使已形成的动机不断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

激发动机主要依靠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工作。除一般地让学习者了解授课目的,重视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使学习者产生兴趣之外,主要应强调启发学习者积极思维,并适当组织比赛等活动,引进竞争意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让学习者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起进一步学习愿望。给予正确评价,适当进行表扬和鼓励。与此同时还应加强正确对待缺点和不足的教育,提高学习者克服缺点的能力,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上面说的有些笼统,教师其实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法来运用内外动机来促进和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取得进步。

1.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目标。学习目标具有指引学习动机的作用。长远目标的动机是具有持久性的,但是没有近期目标又是不能实现的。所以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提出明确具体的目标要求。而目标的高低要因人而异,尽量和个人的学习能力一致。高了,使学生觉得遥不可及没有了动力,而低了,又觉得毫无意义。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有最佳的动机激发作用。[6]

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比如看到考试成绩和批改的作业,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都可以激发自己要进一步努力的学习动机。很多实验也有所证明,比如布克和诺维尔实验可以知道公布成绩与否使学生有不同的表现,显然公布成绩使学生进步更快更大,起到更加良好的发展。

3.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具有强化作用。佩奇曾对两千多名学生做实验,他把学生分成3组,给予不同评价。第一组无评语只有甲乙丙丁的等级。第二组给予的是除了表明等级外,还按照学生的答案给以相称的评语。第三组则是给予了“好,坚持下去”。结果表明,效果最好的是第二组,第三组次之,第一组成绩明显低落。表扬,批评作为学习的外部诱因,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教师的评价,批评与表扬,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习成绩较差,自尊心较低的学生,应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的机会,树立对学习的信心。对于学习成绩较好有些自傲的学生,表扬同时应提出更高要求。

4.适当开展竞赛。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但是过多的竞赛就会造成学习者的紧张状态反而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5.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从而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

6.发现学习也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有助于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他认为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内在兴趣,具有发现的兴奋感和发现的自信感。

7.培养学习兴趣。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有趣的,变换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像幻灯片,电影等。平时应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小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还要以自身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良好的示范,还应不断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不断积累,,这是对某一具体知识领域产生稳定而浓厚兴趣的条件基础。

8.利用原有兴趣,动机的迁移。动机迁移是指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情况下,把学生从事游戏等其他活动的兴趣和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所以教师应该对班级中不愿学习的学习者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兴趣点,比如对体育活动,文娱表演等的兴趣,然后巧妙的组织有关活动,将这些兴趣和学习联系起来,转化为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有时学习者会感到无力,此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从他们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出发,积极的调动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获得知识,得以正确的发展,不要一味的拘泥在教育方法上而是要从心理出发,给他们正能量,使其正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询.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210页

[2]路海东. 教育心理学[M].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66页

[3]严明. 语言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M].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外语教育出版公司,2009 : 190页

[4]刘燕华.罗崎峰, 教育心理学[M].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 98页

[5]范春林.李大均, 学习动机研究的特点,问题及走向[J]. 教育研究,2007(7):15

[6]丁钢. 学业不良心理学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97页

[7]蒋可心. 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M].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