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雨丰 字数:3537 点击:

摘 要: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产业链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体育场馆的改革发展前景将会直接影响到其体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通过对影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经营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探究学院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模式,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学院体育场馆资源,为学院的发展服务,同时也可以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产业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因此,对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需求量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就目前我国体育场馆资源的使用情况来看,其利用存在着严重的短缺和浪费。在大多数人为寻找体育场馆锻炼而困惑的时候,高校的体育馆却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合理开发、建设、利用、管理学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为社会服务的功用,对于推进高校体育场馆为全民服务和产业化运作将有极大的意义。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辽宁省民办本科院校,地处大连市旅顺开发区,学院体育馆应合理开发、建设、利用,充分发挥其社会功用。

1 现阶段学院体育场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体育场馆是社会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阶段各大高校体育场馆一般规格齐全、设施齐备、档次较高,担负着本学校的教学、训练、科研、大型活动、各种重要集会等任务。

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健全,高校体育场馆在满足本校师生需求的基础上,还要提供部分的场馆资源,来满足一些其他的社会需求。但是,对于多数高校来讲,要使体育场馆正常运作,学校必须担负大量的绿化费、消防设施费、水电费、清洁费、工人工资等大量的费用。因此,体育场馆昂贵的日常维护费用给各高校造成了较大经济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对部分体育场馆和设施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为社会上一些体育爱好者提供有偿服务。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体育场馆资源丰富,有体育馆、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健美操馆等,目前只针对校内师生开放,在使用过程中,学院需要负担大量维护费用,考虑到适应时代的需要,提高创收可能,学院体育场馆应根据需要,适应市场化运作。目前,学院体育场馆的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体育场馆建设的指导思想应适应时代变革需要

目前,学院的体育场馆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学与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单一需求。学院强化了学校体育为竞技运动服务的功能,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院建构了以西方竞技运动为主线(武术为特殊形式)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简单的说,即学院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配备基本上没有跳出传统的体操、田径、乒乓球、武术、球类(三大球)等竞技体育的形式。但是,民间、民族和传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及能为人们提供休闲健身和娱乐的场馆设施建设却严重匮乏。很显然,目前这样单一化的场馆建设只能满足竞技运动教学的需要,对于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指导纲要》提出的构建大课程结构设置的需要,是完全不能满足的,更不能满足日益开放的、社会化的高等学校体育领域整体的需要。

1.2 体育场馆的功能应进一步多样化、市场化的

目前,,学院所有体育场馆都主要用来教学。因此,场馆的很多功能亟待开发。学院的所有体育场馆基本忽视了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在基本的体育教学之后,大量的体育场馆设施闲置,不能够得到较好的利用,这样,往往会使得各场馆的各项维护成本大大增加,不符合市场化运作的的要求,限制了其产业化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体育设施普遍利用率较低,场馆的开发和维护需要学校大量的资金投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也不例外。如何才能做到学院场馆的开发利用与产业化的道路相结合,是目前最需解决的问题。

1.3 体育场馆的服务、管理应进一步加强

目前,学院体育工作部教师作为各个体育场馆的主要管理人员,学生会体育部的学生干部也作为主要管理和服务人员。体育教师还要负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学生干部课业繁重,缺乏一定的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两者都不能充分发挥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职能,限制了体育场馆功能的发挥。服务和管理的相对滞后,也使得学院很难吸引社会上的体育消费。

2 现阶段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一般状况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的体育场馆发展不约而同的走向企业化的营运模式。考虑到学院体育场馆本身所担负着教学和师生体育锻炼等任务。所以在满足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还要兼顾产业化运营发展的要求,使得两者兼顾发展,这就为学院的场馆运营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具体而言,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属于行政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可以简单的分为辅助管理和部门直属管理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一般表现为在体育部门的负责下,把场馆承包出去以实现合作管理;后者即是以学校的体育场馆在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中。但是,现在的一些高校也尝试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体育运动中心管理委员会。在这种模式下,委员会的主任一般由学校的主要领导人兼任,而相关部门的领导则组成委员会成员。中心除了有中心主任、副主任外,还有场馆部、业务部、设备保障部、办公室、保安部等部门。同时,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委员会还形成了完善的场馆管理办法、考核制度、人员招聘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从而以实现体育场馆真正的产业化运作。但是,遗憾的是,目前采取这样的运营方式的高校还很少。

3 对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管理运营的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对国内现阶段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运作的一般状况分析,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在实现场馆自身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断的拓宽渠道,面向市场,寻求体育场馆新的发展平台模式。

3.1 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队伍

做好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到体育场馆的经营效益。在学院体育场馆经营过程中,管理人员是学院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会干部,他们尚未真正明确自己是一个服务者,缺乏准确的定位,无法对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加强人员管理,提高全体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培养专门的管理人员,让体育教师专门组织培训各种类型的训练班,为经营创收创造有利条件,形成一套既有管理,又可经营的高素质人员管理模式。树立新的经营管理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是高等学校体育场馆管理的一项切实而有效的工作。

3.2 以“育人为本”为宗旨,更新管理观念

高等教育是学生受教育的最后阶段,而高校体育的最终目标必须是培养人、教育人。因此,我们在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应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正确处理好教学、训练和竞赛同经营的关系,合理使用体育场馆,做好有偿服务与管理。学院有关部门应对场馆的经营重新进行思考,要打破陈旧的观念,在以“育人为本”宗旨的前提下,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全面向社会开放,学院应在宏观上分析研究,对场馆的经营起导向作用,要放权让有关管理部门大胆经营,减少微观上的政策干预,理顺学院有关部门与体育部门的经济关系,调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加强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完善机制

对场馆的使用计划安排实行合理分割,以实现计划内课程、训练、比赛和有偿开放场馆的同步发展。此项管理工作是能否建立有偿开放场馆机制的关键,应由信息化管理手段来保障。其中包括计划项管理和收费盈利项管理,制定合理收费标准,软件应用管理,资金管理等。还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完善机制,以实现学院体育场馆的稳步发展,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其中包括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改进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可变数据,使之适应学院体育运动发展而产生的变化,并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潮流。

4 结论

高校的体育场馆是体育设施最为齐全,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它不仅承担着体育教学、训练、比赛及学生课上课余锻炼的任务,同时也应服务社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体育市场化和高校市场化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市场化决定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经营可以实现高校和周边人群的资源共享和开发。在保证了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同时也满足了周边体育人口对体育场馆的需要。可以说,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进而构建学校自用和社会公用的双赢既是当前全民体育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国体育政策法规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需要。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经营也要讲求科学的管理与经营。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协调各方关系,合理开发与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及人才资源,进行“ 文明、健康、积极、向上” 的有偿服务,使高校经济创收的同时满足社会对体育场馆的需求,促进全民社会体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