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ji@xiaoyuanyingyu.com
摘 要:本文通过对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心理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从个体和群体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心理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作用机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心理环境建设的相关策略性思考,对新形势下辅导员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理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涌现,高校作为学术理论传播的前沿阵地,大学生首当其冲。新形势下如何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吸引力、感染力,成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心理环境因素的构成
心理环境是一种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通过主体对客观环境的内化、整合,在一定心理空间表现出来的、对主体心理行为产生实际影响的心理状态。由于大学生所处的局部客观环境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心理环境因素也有较大的普遍性,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及所处的客观环境特征,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的心理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体心理环境因素
个体心理环境是个体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在个体心理空间中逐渐积淀下来的、综合反映个体认知、感情、意志及个体的整体心理面貌的环境。
1.个体认知环境
大学生在一段时间一定的环境内,通过知识学习和实践的积累,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的具有阶段稳定性的特定思维方式,从而形成自身的的认知环境。这是个体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
当新的客观环境带来大量新的信息时,势必会对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冲击,或者相互融合,丰富内在知识结构;或者相互抵触,引发认知环境的暂时失衡而扰动个体心理内环境,产生整合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要准确评估被教育者原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其自身的认知特点,遇到教育对象认知上的抵触时,要耐心引导,触类旁通,抓住其内心产生认知波动的契机诱使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自主消化吸收,促进教育对象的自我体悟。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要与时俱进,减少大学生认知上的抵触。
2.个体感情环境
心理学家认为,在不同的感情环境下,人们接收信息的效果是有很大区别的。根据学习理论中的效果律和强化作用规律,凡是使主体获得满意、愉快的正性情绪体验,往往使这种活动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负性情绪体验则很可能使这种活动受到抑制。众所周知,枯燥的说教只会让大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从而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够被学生接受,必须营造赏心悦目、充满激情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就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个体意志环境
个体意志环境是在个体有意识地确立目的,支配和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环境,它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意志使人的行动有了充分的能动性,教育对象自身、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意志环境的互动往往会激起受教育者心理状态的波动,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的飞跃提供可能。主体意志活动确立目的,产生了愿望、理想、信念和动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标,意志活动为其提供强有力的能量驱动,使教育活动效果得以稳定和延续。
(二)群体心理环境因素
群体心理环境是群体成员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对客观的群体环境的共同心理反应中积淀的心理影响。它渗透于群体成员之中,具有独特的群体心理色彩,产生群体吸引力,形成一种影响群体成员心理行为、推动或阻碍群体发展的内在力量。
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认为,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将社会情境作为竞争情境来看待,在有他人存在的社会情境中,人们会有意识地感到由比较带来的竞争压力,从而使人们的内在动力增加。群体背景引起行为内驱力的增加,导致社会助长作用的发生。
大学生在群体背景下,其自我意识的提高会使得群体成员的评价激发其自身的被评价意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追求好的群体认可,从而产生自我反省,进而自我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群体背景下的社会助长作用,将竞争意识引入工作中来,利用大学生求好的心理,进行因势利导,从而强化思想政治学习的效果。
2 加强心理环境建设的对策性思考
良好的心理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优化心理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环境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对策性思考:
首先,要保证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有关报告中提出,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至25%, 近年来已达30%,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以 10%的速度快速增长,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已迫在眉睫。因此应针对大学生易发的心理问题,培育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使其对自身的心理状况积极关注,在超出自身承受能力时要积极与相关心理机构联系,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障碍。学校应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和信箱等方法,,加强宣传,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积极开展具有预防、教育的心理干预工作, 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发挥二者的互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也必须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并通过深入共情的引导,激发受教育者接受、消化教育内容的情感,为受教育者创设一种氛围和教育环境,使教育转化为自我体悟,引导他们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终生都对其产生影响。
第三,激发教育对象的行为动机,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驱使人们有目的行为的内部动力,而激发动机的基础在于需要的满足,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分清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避免“一刀切”的错误教育方法。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并反映当前社会热点,及时解决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上的困惑,加强引导,转变单一枯燥的教育方式,使教育活动生动有趣,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动机的心理激励,从而促进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第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大学生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大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因此需要着眼于信息流动的自身特点,增强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能力,建设积极向上的媒介环境,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帮助其养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第五,整合社会力量,优化教育环境。人们思想活动极易受现实客观环境影响,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同在,此消彼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大力优化社会环境,整合社会力量,以形成尽可能大的教育合力。学校、家庭、社区等相关部门应齐心合力,共同创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进步的群体氛围,使良好的个体心理环境更加稳定。
综上所述,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客观需要,优化心理环境,营造一种催人向上、净化心灵的轻松氛围,引导、培育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肖旭编著.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2]张耀灿,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相关推荐
[王贺] 信息化视域下高校人事档案创新管理方式探析
[项达银] 石油销售企业健康安全环境体系审核实践
[张静文] 论信息技术环境下成本会计的发展与变革
[高娃] 试论如何保护环境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宋金生 梅世浩] 浅析城市道路材料的选择对环境的影响
[文博] 网络环境下高校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机制研究
[佟春明] 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方世芳 曹昂] 洛阳市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调查研究
[史高嫣] 高校大学生法律信仰问题研究
[张丹 李川] 在“中国梦”视域统领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思考
[龚英翔] 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模式分析
[王秀红等] 信息时代大学生阅读倾向及高校图书馆对策研究
[孟晓伟] 高校应用化学专业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改革研究
[梁添] 浅析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
[谢春辉 王晨雪]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跟进式指导院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