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102 点击:

      【摘要】传统的翻译研究往往集中于翻译过程中是否做到忠实有效地传达原作的信息,是以原文為中心,作为翻译环节中重要的一员—译者却被长期忽视。随着翻译学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重新获得关注,本文立足于诗歌翻译,从翻译过程中的准备、阐释和再现三阶段入手分析译者主体性的作用,以期推动诗歌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准备阶段 阐释阶段 再现阶段 译者主体性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udy, original text centered, usually focus on whether the translator could convey the message of original text faithfully. Thu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translator had been ignored for a long time. After the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y,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regain the attention,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func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poetry transl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preparation stage, interpretation stage and reproduction stage in order to developing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Key words】preparation stage; interpretation stage; reproduction stag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一、前言
      和哲学范畴的主体性相对应,译者的主体性指的是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创造;它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客观性和创新性。译者并不是对原作绝对地忠实,译者也不是简单地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进行文字转换,而是在翻译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进行自我创新,包含了译者的文化意识,美学倾向,创造性和评价标准等。
      长期以来,诗歌是否可以被翻译曾被学者们激烈探讨,但大量的翻译实践证明,诗歌还是可以被翻译的。不同类型的文本有不同的翻译标准,当代翻译家许渊冲曾提出诗歌翻译的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后又提出“三似论”,但是虽一字之差,其深刻含义却完全不同,两个概念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翻译标准和境界,对此,许渊冲也曾指出:意似是译诗的低标准,意美是译诗的高标准,三美才是最高标准。三美都表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译出诗歌的表层意义还要译出诗歌的深层意义,不仅要再现原文的意义,还要再现原文的形式和韵律,不只是单纯表面的字对字的翻译,需要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观,思想模式,心理认知和美学感受带入到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活动过程,,译者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他对源语文本的理解和感知,还体现在语言层面的美学再创造,还体现在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文化目的和目的语文化影响的处理。本文将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三阶段,即:准备阶段,阐释阶段,再现阶段。
      二、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阶段性分析
      通常情况下,翻译过程可以分为翻译前的准备阶段,翻译中的阐释阶段和翻译后的再现阶段,译者作为一个重要的主体贯穿翻译过程的始终,故每个阶段都需要注重译者的主体性发挥。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也就是译本的选择。译者在翻译前首先要在大量的译本中选择一个需要翻译的文本,有很多因素可能会影响译者的选择,比如出版社的要求,译本的潜在市场和经济效益,译本的难度等。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译者在选择译本的时候也是有一定的自由度,译者的主体性就显现与此。也许译者按照个人的兴趣来选择译本,也许依据自己翻译活动的目的而选择,也许是出于对某种文学体裁的偏爱,或者根据源语文本的文学价值等,有很多著名的翻译家就倾向于翻译某种特定的体裁。
      当然也有的译本选择受到译者本身思想和受教育经历的影响,比如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郭沫若早在少年时代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后留学日本,接触了大量西方和外国文学作品和思想,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使郭沫若在五四新文学早期形成了泛神论思想,所以在选择翻译诗歌的时候选择了雪莱的《死》,表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泛神论的思想。而另一翻译家朱湘在进行英诗翻译的时候,他忧郁内向的性格决定了他选择华兹华斯、科勒律治、济慈等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
      尽管有很多不可见的因素影响着译者选择译本,但是他们仍有选择译本的标准,正如傅雷所提出的对译者选择译本提出的两大要求:(1)在选择文学体裁的时候,译者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那些不擅长思辨的译者不应该选择理论性强的书,那些不会写诗的译者不应该翻译诗,否则会失去诗歌的美感;(2)在选择文学流派时,译者应该清楚地知道那种流派适合自己,是浪漫主义流派还是古典主义流派,是现实主义流派还是现代主义流派,甚至在特定的流派中,译者最好知道拿个作家或某个作家的某些作品适合自己。这也不难说明为什么那么多诗人擅长翻译诗了。也正如翻译家王佐良所说,只有诗人才能够翻译好诗歌。
      第二阶段是阐释阶段,即理解源语文本。译者在选择译本之后,首先会阅读文本,作为一个读者,每个人都有对文本都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解读和阐释,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形成相应的图像。在这一阶段,译者必须掌握译文背后所有的背景知识,包括原作者的信息和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