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481 点击: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英语是静态型语言,汉语是动态型语言。也就是说,英语句子的基本意义常用静态方式表达,很多时候仅用名词、介词、形容词及其短语;而动词在汉语句子表达中占有重要地位。翻译时应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特点,掌握其转换规律。本文首先分析汉英语言动静态差异的成因,然后以莫言的演讲《讲故事的人》及其英译为例,主要从词汇角度探讨译作在语言表达上所体现出来的差异。
  【关键词】汉英对比 句法结构 静态与动态 翻译
  一、前言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由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社会等背景的不同,在表达习惯上存在一定差异。英语强调静态表达法,多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汉语则充满各种动态表述,句子往往以动词为核心,支撑整个句子框架。翻译时,应考虑英汉静动态优势的差异,注意形态转换,使译文地道传神,在表达出原文内容的同时也符合目的语规范。分析文本选自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受邀在瑞典学院发表的演讲《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作者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文学创作之路及制度与个人的种种问题。译本选自“英文巴士”网站,文字精妙地道,传情达意,很好地体现了两种语言动静态之差异。
  二、汉英语言动静态差异成因
  1.哲学观差异。语言和哲学观密不可分,哲学观差异是语言差异的基础,语言形式上的差异是哲学观差异的体现。方东美指出,西方重“存有”的静止的自立性,东方重“存有”的动态流行性。西方哲学强调“二元对立”,重点在“自然”。体现到语言上,就是注重语言形式和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而哲学上“存有”的“动态流行”特征使得汉语重意合,动词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多用具体词,常出现主语缺省,缺省部分的意义可根据整体语境“悟”出来。
  2.思维方式的差异。首先,英民族是个偏向于抽象思维的民族,重视理性知识,多依靠实证分析、逻辑推理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体现在语言上,语言分析十分系统全面。句法结构多依仗形式组织语言符号,多有静态动词加抽象名词的结构,整个结构呈静态。而汉民族则偏向于具象思维,不太重视对语言的科学分析,少用系统的理论进行论述。体现在语言上,句子的谓语成分多由实义动词充当,缺少具有语法意义的动词,整个句子呈动态。
  其次是主客体思维差异。西方文化以物本为主体,以自然为认知和研究对象,逐渐形成了客体性思维方式。而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从主体的需要和实用出发,进行有意识的行为,逐渐形成了主体性思维方式。
  3.用词特点的差异。英语中的静态词类占明显优势。“名词一般具有信息稳定性、时间稳定性和认知稳定性。”名语的使用避免了将动作主体牵涉进来,有助于句子简洁紧凑,表达委婉含蓄。英语还广泛使用由动词等词类派生出来的名词。另外,介词的使用也很常见,“因为介词是随着古英语名词格的弱化和消失而逐渐形成的,是名词优势的必然结果。”
  汉语则是动词占优势,多个动词可叠加起来作谓语,无需关联词连接。且动词无需改变形式即可充当句子的任何成分。另外,动词的重复和重叠使用也凸显了汉语的动态特征。
  三、《讲故事的人》英译本中对汉英动静态差异的处理
  1.汉语动词化与英语名词化。英语中用动词同源名词或名词词组来表达动态过程十分常见,因此,汉语动词通常可以译成英语中由动词派生出的名词或具动作意义的名词。
  (1)将汉语动词转译成英语中动词派生的名词。
  原文1: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译文:As repayment for Mother’s kindness and a way to demonstrate my memory, I’d retell the stories for her in vivid detail.
  汉语两个“为了”重复运用,解释原因,增强了语气。如原封不动地译成两个英语句子,则需要两套谓语结构,略显拖沓。译者用一个“as”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将原文的动作动词相应地转化为一个派生的名词“repayment”和名词加不定式的结构,简洁明了。
  (2)汉语动词往往可以转译成英语中含有动作意味的名词
  (特别在记叙、描写文体中出现较多)。
  原文2: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译文:The sight of my former schoolmates playing in the schoolyard when I drove my animals past the gate always saddened me and made me aware of how tough it is for anyone – even a child – to leave the group.
  漢语不注重形式,句法结构不必完备,主要凭词序看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及句子的意思。原句有多个动词:“看”、“打闹”、“充满”、“体会”和“离开”,英译时如机械地按搬汉语语序,会导致句子结构零散而混乱,于是译者在处理时,只留下主动词“sadden”和“make”,其他动词都分别变成分词和不定式,特别是将前句的动作动词“看到”转换成含动作意味的名词词组“the sight of”,处理得当,值得借鉴。
  (3)英语中有些表示身份的名词有时在句中并不指职业和身份,而是含有较强的动作意味。英译汉时可选择相应的动词。相反,如果汉语中出现此类动词,可以相应转译成英语名词。
  原文3: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
  译文:I saw the winner of the prize both garlanded with flowers and besieged by stone-throwers and mudsling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