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10063 点击:

作者:彭洪颖
  【摘要】本文列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常见的主要问题,由此探讨解决的方法,以期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彭洪颖,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涉及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和一支人数众多的教师队伍。每个个体的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教、学理念,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成为最具挑战的教学之一。教授大学英语的教员,尤其是新手教师往往患得患失,甚至措手不及,因为学生状况百出,教学问题层出不穷。可虽说如此,大学英语教学也并非完全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可言。只要通过我们的细心观察和仔细思考,抓住核心问题,寻求到应对之策,,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一、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与同事的交流、听学生的吐槽以及不断的听课观摩,总结出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1.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不尽相同,城乡英语水准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的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可能会相差好几个档次。当同一个教师,拿着同一本教材,按照同一种进度教授这样的学生,必然要出问题。好生会抱怨你上得太浅显、觉得你的课好无聊,于是课上对你的教学不屑一顾,开着各种小差,甚至于逃课还振振有词;而同时差生则会吐槽说你上得太快,教学内容太深,完全听不懂,于是也各种不听课以及逃课。面对好生吃不饱、差生受不了,还要顾及学校规定的教学进度的状况,教师要么忽左忽右,但结果往往顾此失彼;要么力排众议,笃定自己的教学,一条道走到黑。
  2.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脱节。语言与文化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将二者截然分离却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见怪不怪。何以出现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教师的教学理念是第一位的。很多教师认为,大学英语的教学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能把目的语应用出来就很不错了,没必要也不可能对他们做进一步的文化要求。第二个原因是没时间。现在的大学英语教材都是一套、一个系列的丛书,其中综合本就涵盖了听、说、读、写、译、语法专项六大模块,还另外辅之以阅读本、写作本等,教师能在课堂上完成教学进度就不错了,无暇顾及文化延伸。
  3. 英语课堂没有吸引力。现在大学英语课堂主要以PPP为主,但更多的时间是花在Presentation这个环节上,Practice次之,Production微乎其微。因此整個课堂就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记、学,有些教师甚至把课堂搞成了演练、展示自己口语的舞台,根本不管下面的学生是什么状态,有没有反应,自顾自地讲。
  二、 应对方法
  1. 互联网辅助英语教学。面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无论你的教学水平多高,教学设计看似多么合理,能满足的永远只是一小撮人,单一的教学远不足以补齐所有人的短板。在互联网时代以前,教师是学生获取新知的主要来源,但在网络如此发达、搜索引擎功能如此强大,微课、慕课如此盛行的今天,有什么知识不可以在网上百度一下,有什么不知不可以在网上得到解答。可供学生学习的不再只是教师的“一桶水”了,而是互联网的“一片海”。
  用互联网辅助大学英语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因学生英语水平不一而带来的一系列教学问题,原因如下:
  第一,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短板各有不同,比如从大的方面来说,有的学生有拼读问题,有的学生有写作困难,有的学生有语法困惑等等。然而从更细的角度来说,问题更是五花八门。比如语法方面,有的是搞不懂英语时态,有的是完全不知英语句型结构,有的是对英语动名词的单复数蒙圈。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各有需求,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解决所有人的问题。即使讲解到某些学生的需求点,但学生一时之间难以理解,教师也不可能在课堂上不断地反复。这时,互联网强大的辅助功能便显现出来。教师首先可以帮助学生评估他们的学习能力,分析不足之处,然后学生在网上找到相应的学习资源,或者教师本人为其录制专门的微课视频,补齐他们的不足,实现差异化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第二, 互联网时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和书本,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甚至手机进行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很多微课、慕课都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名师打造的高质量的作品,总有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即使是个差生,只要有足够的恒心和毅力,水平终究会有所提升。因此,这种互联网辅助英语教学的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英语水平落差大的问题。
  第三, 教师还可以利用依托互联网的各种APP,比如QQ,微信等,创建学习群,学生可以在群里随时问问题,教师及时地做出解答,加强师生互动;教师也可以随时上传各种有用的资料、图片、视频,积极引导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兴趣,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第四, 从本文第一、第二点可见,很多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都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能在课下得以解决,因此这为大学英语教师腾出了大把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精力,使教师不再忙于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扮好学习的引路人的角色。
  2. 将文化植入语言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不管你的学生是否是以英语为专业,只要他们是要学习和使用这门语言,必然离不开文化,因为“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该语言;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文化,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真正意义”(Yan & Liu, 2008)。例如:
  “The daughter of the late singer, Whitney Houston, has been moved to a hospice...”
  在这段听力材料中,如果学生对美国歌手惠特尼.休斯顿一无所知,就很难对材料中的“late”做出正确的定义,并且不容易听懂材料内容。相反,如果他们对这位著名歌星很了解,他们就能很快反应过来这篇新闻是在报道她女儿在浴缸中不省人事的状况,因为这与惠特尼在2012年的情形是一样的,随后不久她就去世了。在把握住了全句的大致意思的基础上,“late”的含义就明朗了,就是“已逝去的”的意思。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as a sitting national leader”中,如果对时事政治漠不关心,都不知道谁是国家领导人,自然不大容易猜出“sitting”有“现任的”意思。所以文化不仅根植于语言,还会对语言的理解起促进或阻碍作用,鉴于此,大学英语的教师尤其需要注重文化的输入,以此补助学生语言上的欠缺,促进他们的理解。当然,这里的文化不是狭隘地指西方文化,它可以是各种学科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的总和。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它是我们的本族文化,是深入我们灵魂的东西,是我们的文化DNA。只要是中国人,不分地域,不用任何累述,就能心领神会。大学英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文化的相通性和学生的这一份经验和默契实现对英语的深刻理解。例如,在进阶英语综合教程中有一篇文章是由二战期间一对夫妻之间的往来的书信组成的。其中一封信是身在美国本土的妻子写给作战在英国前线的丈夫的。这场战争把他们分离了长达八个月之久,妻子十分担心和思念丈夫,于是她这样写道:
  “... I can gaze upon a truly silvery, full moon. ... making me very sentimental. The sight of that shining moon up there — the moon that shines on you, too — fills me with romance.”
  如果单从语言分析入手,这段话很白、很淡,无非就是理解为女主看着月亮、想着远方的他,但是无法表达出妻子那种深切的情感和幽幽的意境。可我们中国古人却有着同样的情感体验,并且是传递这种情感的高手。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学生马上就能大彻大悟,一下子领会这句话的意思,而且还能走进女主的内心,与女主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3. 教学模式多样化。由于教师的满堂灌,跟得上的学生憋得慌,跟不上的学生闷得慌,于是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英语课堂还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反应,留心学生的普遍以及个体学习问题,进而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找准教与学的契合点,使教与学相适宜。
  三、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任重道远。笔者始终相信没有最好的教学方式,只有更好的教学方式。这需要任课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以及源源不断的教育热情。
  参考文献:
  [1]严莉,刘世林.文化与语言教学[J].宜春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