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359 点击:

作者:孙萍
  【摘要】一直以来语言研究者们都在研究如何可以提高语言习得,并且研究出了很多二语习得的理论,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在文中主要就语言模因论与二语习得展开研究,以期为提高语言洗的效率提供借鉴。
  【关键词】二语習得;语言模因论;语言学习
  【作者简介】孙萍(1984-),女,汉族,山东枣庄市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学院,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引言
  提高语言习得的效率,是语言研究者们追求的主题。纵观二语习得近50年历史,学者们对二语习得多侧面多方法研究使得该学科理论层出不穷,范围涉及多个领域,如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外语教育学,交际学,人类学,社会学,神经学等,先后形成了结构行为派,心理认知派,社会认知派和基于使用派等多个派别。语言学家们从各个层面提出假说,鼓励实证,引发思考,派别之间的争论百花齐放,看似论点纷乱,实则都为语言学科的大厦添砖加瓦,目的实为促进学科发展,指导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派别之战实则因研究者学术背景不同,研究角度多样。
  研究二语习得这门学科有必要首先了解前人的理论,认清学科的来龙去脉及各种理论框架各种假说以便更好地指导学习和研究工作。现有的国内外已发表的假说比较有影响力的大概有输入假说,输出假说,情感过滤假说,注意假说,自然顺序假说,互动假说,关键期假说文化迁移模式等。研究者肯定了假说在学科研究过程中的地位,从各个角度探索语言本身行为和语言的习得方式,语言习得者,语言习得环境之间的关系,希望从中寻得语言习得的规律,解释语言的本质和来源。从已发表的各种假说来看,孰优孰劣还未有定论,但各种假说各有其立脚点,众说纷呈,这种不同理论背影不同视角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不断交替的推动着二语习得朝着一种兼顾各种学科,高度概括的且广被接受的方向发展。
  一、二语习得假说综述
  任何科学理论的检验都是从假说或猜想开始的。假说处于科学探索的前沿,是检验并构成理论的基础,假说无须同意解释各有关现象,它只是关于某一局部现象的特点(戴曼纯2010)。例如,结构行为派把语言视为习惯的养成,强调模仿,强调外在,忽视学习者的内心。这种理论存在很大漏洞,很快被认知派突破。乔姆斯基(Chomsky)认为人类先天拥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天赋,语言的习得是不可能的,语言不是靠“学习”,而是通过学习来激活来监控学习机制,个体对输入进行加工内化,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习得语言。这种理论对当时的行为主义的语言学习是一种挑战,它凸显了二语习得者的主体作用但同时又过于强调语言学习的主体。这个理论虽开辟了新的理论机制,但因其局限性和漏洞很快被后来的互动假说诟病。克拉申(Krashen)的五个假说(习得-学得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察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几乎涵盖了从环境到个体的各个因素。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争议,影响广大,特别是奠定了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对后续的深入研究和语言教学提出了创造性的理论基础。输入假说也并非完美,从它诞生起,就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界和教育界的关注和争论的中心,不断受到挑战,并因此引申出后来著名的输出假说。克拉申(Krashen)还提出了著名的“无接口”理论,即习得的知识与学习到的知识是两种互相独立的知识,无法转换。这个理论也招到很多人的质疑,不少研究者们据此提出了一个新的“接口假说”,试图解释当前二语习得的研究中很多现象和问题,研究者们将中介语系统中的问题和语言的不同模块之间的“接口”联系起来,提出接口习得问题,用以解释二语发展缓慢或某种语法知识无法习得达到本族水平的情况。相互作用假说认为语言不是先天的产物,而是认知结构的动态建构过程,即语言的习得过程。以语言习得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举例,语言习得者总能与环境相互作用,向环境吸取对他有用的东西,渐渐适应他所处的环境,这种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一直在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是一种同化或顺应,当习得者遇到新的事物,初始时总是试图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它,如果同化不成功,他就要改变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来适应新的环境。
  在语言习得研究的道路上研究者们提出的诸如此类多角度多维度的假说,开阔了二语研究的方向并给出了多种有力的解释。但是由于研究者自身研究的片面性,所以对应的假说也各有其片面性,各假说既有互补也有对立。“要达到二语学习的目标,须注意影响二语学习的社会、认知、情感因素,同时,客位和主位的视角对于二语习得研究同样重要。我们必须从学习者的角度理解学习者,但作为理论家和研究者,我们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增强解释力” Swain & Deters(2007)。这段话意为语言学习即学习者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互为交错互相交替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认知的社会的因素影响着语言的习得,语言习得也反过来影响认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据数据统计我国约有3亿人在学习英语。我国的外语学习长期存在费时低效的问题,大多数的外语学习者的外语能力尚处在中低端阶段,如果能通过理论研究抓住语言学习的“命门”将非常有现实意义。
  二、语言模因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兴起
  模因论(Memetics)是指文化基因,是相对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来的,因为达尔文生物进化不足以解释人类文化的进化,借助生物进化的观点,,模因研究者们提出了文化基因这一概念。模因这一词最早出现于道金(Dawkins)《自私的基因》一书,书中的模因意指 “被模仿的一个东西”。初期,模因被认为是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传播的基本单位。随着研究的深入,模因被看作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复制因子,是可复制可进化的。语言模因论主要是从模因论的视角审视语言的模仿、复制和传播,其中模仿是语言模因传播的核心。从认知角度的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者通过输入,模仿积累了一定的语言资料后,会根据一定的概率分布来建构语言形式,这与二语习得论中的以使用为基础的语言习得观(usage-based)不谋而合。这是一种新的,可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