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352 点击:

作者:秦军
  【摘要】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任。本文从四个方面探究文化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为实施有效的文化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外语教育;文化教学;原则
  【作者简介】秦军,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教改项目:《育人文化视阈下的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探索》(项目编号:JGB201607  校教字〔2016〕9号 )。
  引言
  外语不仅是获取信息和国家、地区交往的工具,还是多元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丰富的人文性;外语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承载着信息、思想或者情感等诸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呈现了人文性的特征。2014年完成研制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也要求“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2018 年 9 月全国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工作会议明确了将公共外语纳入国家战略。高职院校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英语课程同样需要开展文化教学。本文就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育中文化教学的原则进行探讨,为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育中文化教学的原则
  明确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可以保证高职公共英语教育文化教学有序、有效开展。具体来说,实施文化教学应把握住以下原则。
  1.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培养包容开放的文化心态。文化自信,是指国家、民族和党派对自身文化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充分肯定自身文化理念和价值,对自身文化发展持有坚定的信念,主动传承、弘扬和创新自身文化精髓。那么,高职公共英语教育中文化教学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必须厘清自身的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將英语视为新时代条件下可以承载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交流媒介,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走近中国,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而非一味欣赏课文中西方‘主流价值’或所谓的‘心灵鸡汤’”(蔡基刚, 2019),从而扭转“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同时以一种宽容的文化心态对待异文化,逐渐了解多语并存与文化多元性的基石,进而超越文化的差异,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2.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层次性原则。学生是公共英语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智力水平与非智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文化教学的层次与进度。根据人们对文化的知觉程度,文化可以分为显形文化、隐形文化和技术性文化(Edward T.Hall,2010)。显性文化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于显形文化的感情强烈;隐形文化体现在文化系统中深层次的价值观方面,但人们对于隐形文化抱有一定情感;技术性文化是一种教育类的文化,通过老师传授。鉴于文化存在与三个层面,教师需要在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有选择性地、分阶段选择相关文化语料和文化素材,从字、词、句、语篇到举办文化主题讲座和讨论,多渠道挖掘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深层次的内涵;积极创设文化语境,引导高职学生认知多元文化,提高中国文化在文化教学中的比例,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理以及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掌握,逐渐形成正确的文化态度。
  3.把握切入点进行有效对比的原则。从事文化教学的教师也可以利用相关契机进行中西方文化比较, 如借助感恩节介绍西方传统节日,对比中西方节日的起源、内涵、风俗等,这种对比会有效地展现并揭示西方文化特征, 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本质特性的了解。同时教师对文化内涵进行适当程度的拓展,结合课本内容补充有关个体文化差异的知识,结合实际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多个角度、更深层次的诠释与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深度体验微观方面的文化差异,从宏观方面上掌握文化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例如通过援引2013年NBA球员韦德(黑人)来华参加商业活动,,主办方邀请对方吃西瓜,引起韦德愤怒的案例,教师可以说明在美国文化中,“黑人爱吃西瓜”成了智商低、懒惰等负面形象的集合体,以便让学生明白这就是文化背景差异。
  4.传授式与体验式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传授往往局限于课堂内,但仅仅依靠教师的口传心授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外出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外传播的情况,观看外国优秀文化电视节目,阅读国外优秀文学作品;教师也可选定文化主题,学生广泛收集有关材料,制作PPT或手绘中西文化读本,使学生的课业作品成果化;还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参加与外国人的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
  二、结语
  高职公共英语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公共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更是文化育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事文化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当前新形势,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掌握语言技巧的过程中,传播中国文化,积极了解西方以及其他地区的多元文化,建立起正确的文化观,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无声的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蔡基刚.公共英语的“金课”标[N].光明日报,201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