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5700 点击:

作者:裴如正 吴莉娟
  【摘要】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生源多元化促使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基于现状分析了多元生源的个体差异,并指出相对应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多元生源;差异;教学对策
  【作者简介】裴如正(1983.07-),江苏徐州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语言学、英语语用学等;吴莉娟(1987.07-),江苏徐州人,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与体育教育学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语言教学、课程论等。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在关于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中提到,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这对于高职院校进行日常教学提出了要求,对于多元生源如何进行教学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成为教师需要主要考虑的内容。了解这些生源的差异对更好地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体差异
  1.学习动机。处于不同学习环境的多元生源,对于学习的目标和目的是不同的。学习动机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Biggas(Biggas,1993)认为动机只有当对于成功期待高时才会变高,同时学生对于成功的价值也会期待得高。如果其中的某个期待值低,那么动机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学生的动机始终保持强烈,那么学生就会认为付出的至少等同于回报。
  2.专业领域。处于整体学习环境中的初高中畢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多元学生已具备学习方式,并且这种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体现。这种学习方式多为他们日常学习中形成的(Biggas,1993)。在饶振辉(饶正辉,2007)研究中表明,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来自他们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并且给他们学习英语带来很大的帮助。学习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元认知和补偿策略进行学习。
  3.性别。研究表明,女性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要优于男性学生(Ehrman &Oxford,1989; Goh &Kwah,1997)。性别差异对英语学习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学习方法使用频率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4.学习环境。学生所接受的英语教学水平存在差异,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策略的使用。
  二、教学策略
  针对多元生源在学习动机、专业领域、性别、教学模式、学习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制定出符合多元生源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
  1.教学内容。多元生源的教学内容应根据生源的教育背景制定相适应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应通过三个阶段进行完善,首先,对新进入的多元生源进行测试,通过数据分析找出他们的薄弱环节,将他们基础薄弱的地方重点纳入教材中。其次,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问卷析取学生的学习方法。最后,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调整能够适应多数人的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由于职业或学习环境的变更,多元生源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针对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显得至关重要,使用TRP全身反应法进行教学较为适合。全身反应法指的是,教师事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带有指令型的语言,随后让学生做出身体动作。这种教学法让学生直接参与语言活动,对于学生理解语言材料提供了帮助。
  此外,还可以使用语块教学法,语块是一串预制的连续或非连续的词或其他意义单位,他是以整体形式存储在记忆中的,使用时直接提取,无须语法生成和分析(Wray &Perkins,2000),语块能够使语言输出的流利性提高,也能降低语言输出的负荷。
  三、总结
  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已成趋势,教师要基于对不同个体进行差异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不同类别个体的英语水平,真正使他们吸收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法以适应学生需求。
  参考文献:
  [1]Biggas, J. B. & Moore, P. J. The Process of Learning[M]. Sydney: Prentice Hall, 1993.
  [2]Biggas, J. B. What do inventories of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really measure? A theoretical review and clarification[J]. Brita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3(63):3-19.
  [3]Ehrman, M & Oxford, R. L. Effect of sex differences, career choice, and logical type on adults’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J]. Modern Language, 1989(73):1-13.
  [4]Goh, C &Kwah, P. Chinese ESL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A look at frequency, proficiency and gender[J]. Hongkong: Applied Linguistics, 1997(2):39-53.
  [5]Wray, A. & R. Perkins. The function of formulaic language: An integrated model[J].Language & Communication, 2000(20):1-28.
  [6]饶振辉.英语学习策略中的个体差异与文化因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孙秋艳,秦学锋.近十年国内语块研究综述[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4(4):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