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072 点击:

  【摘要】在高职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不合理;许多学生对英语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学不学英语都无所谓,只要将专业技能练好就行,这些直接影响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运动训练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等出发制订英语教学计划,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英语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韩静(1979-),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学士,研究方向:教育学(英语专业)。
  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专业英语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常常要参加各种类型的赛事,要与不同国家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进行交流,这对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要高度重视运动训练专业的英语课堂教学问题。
  一、高职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意义
  在高职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中,许多学生对英语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学不学英语都无所谓,只要将专业技能练好就行,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有害的。首先英语课程教学是推动高职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社会对运动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运动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竞技能力,还要求运动员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英语课程教学能够很好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在国际赛事上具有较强的英语沟通能力。此外,英语课程是高职教学的基础课程,在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劳动就业、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有些運动训练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会到俱乐部当教练,或从事其他与运动训练相关的工作,而这些工作都要求应聘者拥有一定的英语能力。所以,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要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掌握必要的英语知识技能。
  二、高职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
  1. 英语教学效果不佳。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不合理,比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语法、词汇等,让学生背单词、背课文等,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训练不够,导致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往往缺乏英语应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多用讲授法、灌输法等方式开展教学,对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应用较少,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许多教师将“段落翻译+语法讲解”作为固定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往往滔滔不绝地讲解知识点,很少与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互动,导致学生对英语课堂的有效参与缺失。
  2. 英语学习效果不佳。从英语学习基础看,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多是从小就忙于专业技能训练,英语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等比较差,对英语课程缺乏兴趣,所以在英语课堂上往往是刷抖音、聊微信等,不愿认真听课、做笔记、背课文等。从英语学习意识看,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多参加国内赛事,与国外运动员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在训练和比赛中所学的知识并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因而许多学生都认为,英语不重要,学不学英语无所谓等,这些也影响了英语课程学习的有效性。
  三、高职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1. 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理念,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差、音乐学习意识淡薄等问题出发,开展针对性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比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探究式教学等方式开展英语教学,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可以用抖音、快手等制作英语学习小视频,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展英语教学,进行学习互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应当适当降低运动训练专业的英语教学难度,降低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让学生们能够学有所获、学有进步。
  2. 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评价。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角色表演、日常交流等方式,创新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如可以让学生扮演教练员和运动员,并以不同角色进行英语交流,这样能够较好地训练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再如在英语教材选择时,教师可以选择难度较小的专业英语教材,为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定制专门的学习“套餐”,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训练、比赛等有机衔接。此外,教师应创新英语教学评价方法,以英语交流、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评价,在评价中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课程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意识不强等因素影响,许多高职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英语课堂教学效果都不够好。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创新运动训练专业的英语课堂教学理念、方法和评价,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晶.探索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科学检验的有效途径——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为例[J].外语学刊,2010(05).
  [2]鲁长芬等.秦小平运动训练专业改革的问题、原因及策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