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853 点击:

  【摘要】教师话语是教师组织课堂、讲解知识的重要媒介,因此教师话语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以及教师都在教师话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随着《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高校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着改革,因此最近几年高校英语教育取得了大量的改革成果。教师话语作为课堂的重要元素也呈现出巨大的变化,国内外研究者近年来对于教师话语的研究进入更加广阔和深入的阶段。而笔者在准备相关课题进行文献梳理时发现,教师话语研究的文献述评停留在2010年左右,因此本文会在之前学者梳理的基础上,通过cnki网对国内学者在教师话语领域取得的成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最新的研究述评,促进教师话语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为国内外语言教学者和研究者提供參考。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师话语
  【作者简介】杨艳丽(1981-),女,山东德州人,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二语习得和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项目受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院内基金资助,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2020年科研项目重点项目“基于i+1理论”基础英语,合作学习课堂的SETT框架下教师话语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KY2020004)。
  一、教师话语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最早对教师话语进行关注和研究是在国外。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话语研究在国外开始了,美国的哈里斯(Harris Z S)和米切尔(Mitchell)两人于1952年在《语言》(Language)杂志上发表论文,哈里斯提出了“语言不是在零散的词或句子中发生的, 而是在连贯的话语中的”的观点,从此打开了话语分析的大门,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话语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Bellacketa.l将话语分析推向了另外一个领域,即对课堂话语的关注和研究,他指出,,课堂话语可以分为“建构-引发-应答-回应”四个步骤,这个观点给了广大教师和研究者新的启发和灵感。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关注教师话语在课堂的重要性,于是先后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专家,对教师话语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如1975年Sinclair 和 Coulthard再一次提出了“IRF”三话步模式,可以说这个观点影响了全世界的教师话语研究,对今天的课堂话语描述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指导意义。之后在跨学科和学科细化发展的背景下,话语分析研究呈现出学科交叉的特征,涌现出大量多学科视角的教师话语研究,比如语言心理学、语言文化学、语用学等,跨领域专家也开始从自己的视角对教师话语进行研究。这期间还出现了大量专业杂志、教材以及专著,如《话语过程》(Discourse Process)(Van Dyck&Roy O.Freedle)成为各大高校的教材;1975年 Sinclair and Coulthard 在其著作Towards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The English Used by Teachers and Pupils中提出了“教育话语分析层面应考虑语言层面的句子分析和社会层面的程序和过程”,为后来的教师话语反思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者对于教师话语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如Chaudron(1988)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教师话语从语速、话语停顿、发音调整、词汇调整、语法调整、话语调整等方面研究了教师话语的特点。同时期,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设理论(i+1)也为教师话语研究注入了新鲜的力量。Ellis(1994)归纳了教师话语的研究成果,为教师话语研究提供了大量梳理的材料,勾勒了教师话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006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学者Steve Walsh 出版专著《课堂话语研究》(Inesligaing Olusroom Discourse),在专著中,他做到了教师话语研究的两个突破:课堂互动能力(CLC)的概念和教师话语自评框架。这个概念和框架的提出解决了课堂互动中教师话语的研究难题,在随后不到六年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团队又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开展了一系列实证研究,《课堂语言探究——行动中的语言》(Expelring Classroom Dianguae Action)(2011)成功地将话语分析法与教学反思实践结合起来。
  二、教师话语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教师话语研究述评(1997年-2010年)。国内教师话语研究相对来说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交际教学法从西方传入我国,才开始有学者对教师话语研究进行关注,如刘云杉(1997)在《教师话语权力探析》中通过对我国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人物形象所承载的意识形态的分析,指出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规范性话语内容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和大众性,而超越性和理想性、时代性和包容性颇显淡薄 ;赵晓红(1998)在《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中提出教师话语量和反馈方式对大学英语阅读课堂的影响;随后梅艳、罗颖、王银泉等分别从教师话语量与质、教师提问技巧等角度对教师话语作了研究。
  进入21世纪,我国学者对于教师话语的研究日渐丰富,研究的视角渐渐扩大,包括教师话语量、教师话语与学生动机研究、克拉申输入理论对课堂的反思等;研究范围涵盖了小学语文、中学语文以及大学英语等不同的学科模式。如杨慧琴(2001)在《论TT对ELT的影响——(新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探索》中从教材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个案中探讨了教师话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张敏(2002)在《在从自然言语与教师话语的风格差异谈教师话语的效能 》中研究了教师话语的风格和特征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李家霞(2003)在《外语教师话语的修辞特点与使用原则》中,分析了外语教师话语在言语环境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下所呈现的修辞特点,并探讨了其使用原则 ,旨在提高外语教师话语的效能。 2005年起我国学者对教师话语的研究更加深入,开始探讨教师话语的功能。如:王雪玉(2005)探讨了二语课堂中教师话语中模糊语的使用与功能;朱小姗(2005)探讨了中外教师话语差异;郎咸慧(2005)研究了教师支持性反馈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