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274 点击:

  【摘要】新文科背景下,英美文学课程承担着提高学习者人文素养的任务。本文通过统计分析“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英美文学类课程,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评价方式及反馈机制进行探讨,旨在为建设英美文学类慕课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美文学;慕课;原则
  【作者简介】寇静(1982.10-),女,陕西宁强人,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赣南师范大学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英美文学校本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GSJG-2016-58)成果。
  近些年,在线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教育部也大力支持在线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提升慕课服务,汇聚高校、企业等各方力量,提供精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达成优质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满足学习者、教学者和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教育部:2018)。据2019年中国慕课大会报告,截至2019年,我国共有12500门慕课上线,学习者超过2亿人次,其中65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建设相应的慕课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专业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统计分析“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英美文学类课程,旨在为建设英美文学类慕课体系提供参考。
  一、何为“慕课”
  慕课(MOOC)的核心是“课程”(course)。然而,在线教育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同时,对“慕课”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将“课程”“课”“资源”“视频公开课”“微课”等概念混淆。如许玮等认为:“对于精品视频公开课目前尚未有严格的定义,一般认为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指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微课一般是几分钟的短视频,即教师讲课的录像。尽管个别视频会穿插几个问题,但实质上还是讲课,而不是“课程”。“微课”是针对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
  “资源”指学习的内容及其载体,如以纸质教材、课件、视频( 录像) 等媒体形式存在的学习内容,是一种静态的介质,属于课程的一部分,但不是课程。慕课不只是视频,不只是资源。慕课作为课程的一种形态,是设计、制作出来的。
  二、MOOC设计原则
  基于MOOC 具有规模大、开放、网络化程度高和自主性学习可操作性强等特征,学习者可超越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连接网络即可自主选择符合自己学习动机的课程和内容,参与学习与交流,最终达成学习目标。秦磊华等(2019:19)根据慕课的特征,基于学习者的需要,提出以下慕课设计的原则:
  1. 人本化学习原则。人本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习环境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点”(Brent G.Wilson,1995),是學习者获取知识、提高认知力、发展自己的场所,在线学习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有很大差别,慕课应为学习者提供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激励自主学习的在线学习环境。
  2. 及时评价与反馈的原则。学习者体验指的是学习者接触和使用平台的感知(王美静等:2014),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与教师及同伴间面对面的沟通机会较为缺乏,所以,慕课设计必须考虑如何营造能促进学习者体验感的机制,而及时评价与反馈是有效的方式之一。
  3. 交互性原则。关联主义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的核心部分应是教学交互,可从资源结构设计、网络技术呈现及信息内容可操作性等三个方面着手,慕课设计应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手段,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交互环境。
  4. 系统化原则。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慕课设计应有总体观,将各教学要素看成一个整体,进而设计目标、内容、作业形式、评价方式、测验与考核等内容,从而优化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三、国内英美文学慕课
  本文以“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为关键词,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进行搜索,分别检索到145门和147门课程,去掉重复课程和以中文开设的外国文学史通识课,共整理以下23门相关度较高的英美文学慕课:
  从上表可以看出,国内的英美文学慕课主要集中在文学史通识课、作品选读,另有少量课程涉及文学理论和理论解读文学文本,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的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课程、西南交通大学的西方现代化视野下的英美文学、北京联合大学的英美诗歌名篇选读和盐城师范学院的英美诗歌课程因其“应用效果好、共享范围广、课程质量高、示范引领性强且完成至少2期教学活动”被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课程”。
  四、国内英美文学慕课教学设计
  MOOC 教学设计是 MOOC 建设的重要内容,进入MOOC平台,在各上述慕课主界面和学习界面均可看到课程概述、教学目标、考核方式、教学大纲等介绍,根据秦磊华等(2019:19)等提出的MOOC教学设计原则,对以上23门课程进行分析。
  1. 教学内容。英美文学涉及的作家和作品杂多,文学史类课程帮助学习者梳理各时期的背景、文学特征、代表作家和作品。如商丘学院的美国文学课,其课程描述为“以史为链,对美国文学不同发展时期各种文学流派的产生及其著名代表作家的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包括对作家的创作背景、文学生涯和创作风格的介绍,也有对作品原文的细读分析以及不同角度的诠释和解读。”;文学理论类课在讲授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如四川大学的文学批评与实践课“主要关注文学的审美、历史、政治和文化维度,研读西方文论古典美学、形式主义和新批评、结构主义、生态批评、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文学理论。同时,以经典作家莎士比亚、华玆华思、威廉·福克纳等作品为分析对象,,运用文学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评实践”;作品赏析课程选取经典作家的作品从各个角度进行解读,如北京师范大学的莎士比亚赏析课“主要内容由14讲授课视频呈现:第1讲综论莎士比亚戏剧生成背景及其主题,当代价值与学习方法;2-14讲,精讲了莎士比亚喜剧、历史剧、悲剧和传奇剧中最有代表性的15部作品。对莎剧的讲解从介绍创作背景、素材来源和剧情入手,然后进入到对主题、人物及其思想文化内蕴的深入分析,最后论述莎剧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