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400 点击:

  【摘要】随着高考英语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中学英语与大学公共外语衔接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笔者结合高考改革的背景,对英语衔接教育的现状、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分别从教学、教师、教育组织机构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高考改革;英语教学;衔接
  【作者简介】安中彦(1992.12-),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基础教学高耗低效及“哑巴英语”现象突出。有学者指出,导致这一问题久久得不到改善的关键因素就是高校的录取制度。2014年9月4日正式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其中,外语科目一年两考的政策最令人瞩目。随着此次改革的深化与推进,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对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笔者从事大学英语教育的几年中,学生普遍认为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学习存在较大的差异,不适应大学英语课堂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本文笔者结合高考改革的新背景,立足于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探索如何做好中学与大学英语的过渡与衔接。
  一、 英语衔接教育的现状
  大学英语一年级教学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过程,这既是中高级英语学习的基础,又是中學英语向大学英语的延续。英语衔接教育的现状实质是指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习情况与表现。
  1. 学生水平差异悬殊造成整班外语教学面临挑战。随着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高考录取率持续上升,高等教育已经变成大众教育。学生来自全国的不同地区,其中地区之间的教学水平有所差异,加之在招生录取制度中,未对英语单科成绩实行最低分制,从而造成在大学同一个教学班中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这种复杂的生源及不同的教学背景给大学英语整体的教学带来了挑战。
  2. 学生整体上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动机。经历了紧张的高考之后,学生进入一个无教师、无家长督促与管控的全新环境,大多数新生都产生了懈怠的心理。此外,加上英语这门学科由高中的主科直接变成合班学习的非专业公共课,两者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英语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兴趣不浓。就学习目标而言,尽管有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指挥棒存在以及考研的压力,但这类学习者持有的是典型的工具型动机,以获得证书和升学为目的,而不是以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旨。
  3.学生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处于发展不平衡状态。在英语课堂上,大学新生普遍表现出阅读为佳,译、写次之,听、说较弱的特点。整体上缺乏英语的实践应用能力,造成课上听不懂、不会说,这也正是形成大学英语“开头难”的原因。自高考改革之后,有不少高中开始紧锣密鼓地加大听说训练,但据了解,无论是学生的训练内容,还是教学形式依然是以应试为主,脱离了与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这导致面对高考听说新题型,学生依旧是以记忆性学习为主,未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实际的应用能力。然而,,等上了大学,面对新的交际环境和教学场景,学生普遍出现无所适从感。
  4. 高考改革中“一年两考”的影响。高考英语实施“一年两考”的政策,必然会使部分学生在首次考试成绩达到预期值的情况下,选择阶段性地中断英语学习。由于语言学习的特性,这一举措无疑对正处于知识积累阶段的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外语学习出现倦怠与不适的现象。
  二、 英语衔接教育问题的成因
  1.大学英语教育的要点。(1)教学目的具有全面综合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道:大学英语教学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使学生实现以英语为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语言学习目标。而中学阶段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双基”培养,即基本的语音、语法和词汇,以及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
  (2)教学资料具有丰富性。大学公共外语教材现在普遍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和《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构成。就新视野这一系列教材而言,内容与中学相比,整体表现出词汇量大、单词复现率低、课文长难句增加、话题多样等特点。又如,《听说教程》中每个章节中模块分布较多,话题内容及难易度缺乏有效的衔接,加上大学英语课时被不断压缩,教师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难度最大的听说教学任务,因此许多教师选择将课本部分内容与自己补充的材料相结合作为教学资料。
  (3)教学中心的特殊性。《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指出,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要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我,展现自我,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在中学英语中,迫于应试的压力,教学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的教学活动,学生属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4)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多样性。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大学教师会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励学生的能动性使其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小组讨论、头脑风暴、个人演讲等教学方式。还有的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进行微课、翻转课堂等尝试。这些教学方法与中学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手段完全不同。在内容上,大学课堂话题多样,学生可以开阔思维,畅所欲言。教师也以课文的语篇教学为基础,不断拓展,使语言学习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实现人文性。
  (5)教学结果的难以估测性。大学英语的教学结果是培养出一批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交流信息,能够运用“听、说、读、写、译”英语能力来自主解决问题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通过英语语言学习,具备一定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来达到获得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目标。然而,大学的教学结果很难通过具体的测试进行明确的能力鉴定。即便学生通过了四六级的口语考试与笔试,在实践中仍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