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ji@xiaoyuanyingyu.com
【摘要】生态翻译学中原文和译文关系体现为对原文和译文生存状态关系的讨论,即译文长存或者“短命”的原因以及寻求译本生存和长存之道。通过观察经典译例,本文发现,在以“读者接受”为衡量指标,译文长存之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对原文物理事件的再现及对译文读者接受的观照。
【关键词】原文和译文生存状态关系;物理事件;读者接受;感受意;拓扑转换
【作者简介】李文竞,张迪,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基金项目】2018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基于心智哲学的视觉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18CYY032),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项目“‘翻译河南’面临的困境及人才培养对策——以视觉翻译为例”(项目编号:〔2018〕-JKGHYB-0007),河南省教育厅201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翻译河南’背景下视觉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19-ZZJH-664),2018年度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心智哲学视角下视觉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18IN0003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本文拟探索生态翻译学中原文和译文关系问题。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翻译研究的话题之一。在中西翻译史上,对译作与原作关系的认识在很多情况下是翻译本质的讨论引发的。这是因为可以“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它们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支配性质。通过关系来把握认识对象成为学者们的共识,翻译研究也不例外。
胡庚申指出“生态翻译学……研究译本的生存的状态,,‘短命’或长存的原因以及寻求译本生存和长存之道,从而为翻译策略选择和解读文本的‘可译性’或‘不可译性’提供新的生态视角和理论依据”。因此,原文和译文的关系重点指原文和译文“在生存状态上的关系”,属于生态翻译中生存状态研究内容,具体来说是“研究译本的生存的状态、‘短命’或长存的原因以及寻求生存和长存之道”。生态翻译学中原文和译文关系研究是对翻译中原文和译文关系研究的拓展。
“在以往的翻译研究中,对译作与原作关系的研究往往被包含在对作者与译者的探讨之中,很少加以独立的思考与考察”。翻译研究史上几乎所有的翻译研究都涉及原文和译文间的关系,如中西传统译论时期的翻译研究把“译文视为对原文的摹仿,这是翻译发展的基础”;诠释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认为译文是对原文突出重点的解释”,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中“译文是对原文做出的突出女性主义特点的解释”;后殖民批评语境中的翻译研究认为“译文是对原文做出的突出被殖民国家或地区身份或声音的解释”;心智哲学视角下翻译研究认为“译文是原文的传承”。翻译中原文和译文关系的这些研究基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不同的学术思想,从不同方面阐释了原文和译文的关系特点;生态翻译学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思想对原文和译文关系的阐释具体到了原文和译文生存关系的研究。翻译研究中不同视角的关系观反映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翻译的认识,这种认识也是对人类自身的认识。
二、原文和译文生存状态
“生态翻译学从‘生命形态’的视角,将原语生态中的(原文)‘生命体’移植到译语生态之后 (译文)持续‘生存’的生命状态”。在原文生存状态确定的情况下,译文的生存状态不确定,译文可能长存,可能“短命”;至于原文长存多久暂不予考虑。译文的生存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翻译生态中的主体。翻译生态中主体指参与翻译活动的一切生命体,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读者、翻译发起人、赞助人、出版商、营销商、编辑等,即“翻译群落”。“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存在。译者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起作用,受其他翻译主体牵制”。
中外经典译论常常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突出影响。如Nida&Taber认为就译文来说,译文要使读者产生的感受与原文读者的感受大致相同。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以Nida&Taber提出的译文要求为参照,以“读者接受”为衡量指标,以“原文长存”为前提,探索译文长存和“短命”的原因。译文长存,说明译文读者获得了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译文“短命”,说明译文读者未获得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三、译文长存之道
译文的长存之道指译文能够在译语生态里长存的原因及方法。能够在译语生态里长存的译文往往被视为成功甚至理想的译文,这就是说,这类译文能够被译语读者接受。
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英译版。黄友义介绍到,该书第一卷“总发行量已达到1600万册,还有16个国家的出版社签约用非通用语言出版”。该译本在译语世界里长存的原因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國的发展成为世界的焦点。第二方面,参与该译本翻译的人员的专业表现。可见,译文读者对原文的兴趣以及译者的专业素养是影响该译本在译语生态中长存的两个重要因素。
例如孙志礼重译经典名著《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不仅仅是“精益求精”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外来文化认知和接受的历时演变过程。孙致礼体察到了中国读者对《老人与海》这个故事中展现得外来文化的兴趣;他的译本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孙译对前译的超越”。
任博克的《庄子》英文译本即《庄子: 精要篇章及传统注释选》在美国学界获得了广泛好评。这样的反响是译者站在西方文化立场上其学术兴趣、哲学思考对译本形态的影响,即译者对译文读者接受的考虑以及对原文本的深度思考。
经典译例为译文读者接受的事实告诉我们,译文能够在译语生态里长存之道在于:(1)译文再现了原文内容,这些内容是原语生态特有的,能够吸引译文读者;(2)译者的专业素养,具体来说是对译文读者接受的考虑。这两点实际上都是对译文读者接受的考虑,但是第(1)和(2)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关推荐
[葛云鹏 王先锋] 生态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孙琳] 先秦道家哲学中的生态美学观念探轶
[谢丹] 论侗族大歌的文化生态价值
[许力飞 覃佳莉]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
[宝力格 朝鲁门其] 草原生态改良及牧民增收的政策探讨
[陈晨]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理论视阈下生态补偿研究
[黄娅 严兴] 对岜沙苗寨生态足迹的思考
[李娟] 生态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
[谢荣幸,包蓉] 滇西南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的生态保护和发展
[杨雪雯 陈婷] 关于发展生态水利工程的思考
[韩芳] 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苏晓娟] 《反杜林论·哲学编》生态思想解析
[校园英语] 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校园英语]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演讲类文本的翻译
[校园英语] 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生态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