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娅 严兴 字数:4616 点击:

摘 要:文章选用贵州岜沙苗寨作为样本点,通过生态足迹法测量民族村寨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能否承担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得出结论,岜沙苗寨需要发展旅游产业以改变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

关键词:生态足迹法;岜沙苗寨

1 岜沙苗寨旅游发展概况

岜沙苗寨位于从江县西南部,属丙妹镇管辖,距离县城只有7.5千米,全村海拔480-660m之间,地处山区林地,国土面积合计18.28平方公里。岜沙苗族属黑苗支系,使用黔东方言,从江土语。据传说岜沙苗族先民原祖居地是江西省安定郡,后因战乱向西迁徙至现在的岜沙。岜沙苗寨是贵州省政府确定的重点保护民族村寨,被誉为“活着的兵马俑”、“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是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生态博物馆”,被列为贵州省民族村寨类A级景区。岜沙苗寨全村辖5个自然寨,分别为大寨、宰戈新寨、大榕坡新寨、王家寨和宰庄寨,16个村民组、478户、2285人,苗族占全村人口的96%。土地面积18.28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0.708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71亩。主产水稻、糯米、小米、高粱以及部分经济作物,如棉花、西瓜、椪柑、杉木、楠木、茶油、棕油等,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2009年全村粮食总产量为956吨,人均占有粮418公斤,人均纯收入2325元,村集体积累5.7万元。全村有林地面积10.66平方公里,活立木总蓄积84449立方米。草地5.27平方公里,水域0.035平方公里,居民房屋建筑用地0.25平方公里。岜沙苗寨从1999年开始介入旅游发展,2003年成立民族风情表演队,修建景区游览步道、表演场、旅游公厕等一系列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并建立景区大门开始售票。近年来随着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对外宣传力度的加强,岜沙苗寨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并一跃成为从江县最红火的景区,旅游接待量以及旅游收入均名列各大景区之首,2009年,岜沙接待旅游者6.8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82.9万元。

2 岜沙苗寨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

2.1 生态足迹

人类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消耗自然提供的资源,在消耗资源的过程中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生态足迹法通过测度人类对自然生态资源的需求和自然生态资源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来度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足迹计算需要首先将人类的消费按照类别折算成资源消耗量,然后根据区域资源的消耗量和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按照区域的生态能力和吸收废物能力折算成相应的土地面积。

(资料来源:从江县丙妹镇政府.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电子文档,2009年5月。其中未利用土地大多数为喀斯特地形中的裸岩,利用价值不高。旅游建筑用地人数为68300+240人)

在生态足迹的计算中,生物生产性土地是指具有生物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主要考虑6种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水域和化石燃料用地。生态足迹法的计算基于以下2个基本的事实:一是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废弃物的数量;二是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够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它假设所有类型的物质消费、能源消费和废水处理需要一定数量的土地面积和水域面积。

EF为总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Ep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世界平均产量;P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生产量;I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进口量;F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出口量;rj为均衡因子;j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 j=1,2,3,…… ,6。

由于不同类型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差异较大,根据国际统一的标准,要在这6类土地面积计算结果前分别乘上一个相应的均衡因子,以转化为统一的、可比较的生物生产均衡面积。耕地和建筑用地均衡因子为2.82(耕地和建筑用地的生态系统生物生产量为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物生产量的2.8倍),林地为1.10,草地0.54,水域0.20,化石燃料用地1.14。

2.2 生态承载力

对于民族村寨,其生态承载力可以理解为民族村寨所能提供给居民和游客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总和。根据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报告,生态承载力计算时应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民族村寨的生态承载力公式如下:

EC=N∑ec=N∑Aj·Rj·Yj

EC为区域总的生态承载力,单位为hm2;N为人口数,单位为人;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hm2/人;Aj为j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实际人均面积,hm2/人;j为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类型;Rj为均衡因子;Yj为j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产量因子。j=1,2,3,…… ,6。

计算时为了让不同国家和地区同类生物生产土地的实际面积可以进行直接对比需要引入产量因子(yield factor)。某国家或地区某类土地的产量因子是其平均生产力与世界同类土地平均生产力的比率。

中国各类土地的平均产量因子分别为:耕地和建筑用地1.66(中国耕地的生物产出率是世界耕地平均产出水平的1.66倍),林地0.91,,草地0.19,水域1,化石燃料用地0。

2.3 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

当一个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生态赤字(ED);反之,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则表现为生态盈余(ES)。生态赤字反映人类负荷超过自然生态承载力,区域处于相对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盈余反映人类处于自然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区域处于相对可持续发展状态。计算公式如下:

ES(ED)=EC-EF

其中,ES为生态盈余,ED为生态赤字。

3 岜沙苗寨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

根据换算,2009年末岜沙苗寨农用地面积1828hm2,其中耕地70.8hm2、林地1066hm2、草地527hm2。根据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岜沙苗寨人均拥有的各类生物生产面积分别乘以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可得生态承载力。不同土地类型的产量因子分别为:耕地1.66,草地0.23,林地0.91,水域1,化石燃料用地0。该安置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亚热带气候,农作物主要是水稻、糯米、小米、高粱等;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西瓜、椪柑、茶油、棕油等;用材林以杉木、楠木为主;经济林以柑橘、竹子为主;畜牧业以养猪、牛、羊、鸡等为主。岜沙苗寨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见表2表3。

通过计算分析可知,岜沙苗寨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19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567hm2,扣除12%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为0.0788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779hm2,生态赤字等于人均生态足迹减去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191hm2。从表2中可以看出耕地生态足迹占到全部生态足迹的69% ,这表明该地区的耕地资源十分紧张;林地、草地、水域和建筑用地的供给也不容乐观,化石燃料用地的供给为零。各类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生态赤字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水域和化石燃料用地。该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长期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对外贸易量较小,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并不大,所以只能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承载力的不足。从表3看出2009年岜沙苗寨人均生态足迹供给结构中耕地和林地资源的人均生态承载力面积占到人均生态供给总面积的93%,其他土地类型的人均供给总面积大约是人均生态供给总面积的7%。由此可以看出,用于村民消费的可供给的生态空间类型结构极为单一,调整岜沙苗寨的产业结构十分必要。

4 岜沙苗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由岜沙苗寨的人均生态足迹供给结构和生态承载力对比可见,岜沙苗寨人均生态足迹供给结构中耕地和林地资源的人均生态承载力面积占到人均生态供给总面积的93%,其他土地类型的人均供给总面积大约只是人均生态供给总面积的7% ,用于村民消费的可供给的生态空间类型结构极为单一,而岜沙苗寨的耕地和林地面积只占整个土地面积的62.2%,其中尤以耕地面积为最少,因此,依靠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只会更加消耗本来就稀缺的自然资本存量,调整岜沙苗寨传统的产业结构对于缓解生态承载力负担十分必要。岜沙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发展民族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开发有利于改变岜沙单一的产业结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最严重的人类影响是游客踏踩、乱扔垃圾、乱拔植物、乱挖草皮,这样会加剧村寨生态环境及植被的破坏。生态赤字型民族村寨不可加重民族村寨居民生活区的生态负担,旅游开发区域需要合理规划,将游客活动中心规划在居民生活区域之外,限制游客的活动范围,制定旅游路线,达到民族旅游村寨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的和谐统一。目前,岜沙苗寨绝大多数农户仍然使用老式炉灶砍伐木材做饭、烧水,热效率低,致使木材消耗量大,应尽快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改变目前的能源结构,大幅度减少木柴消耗。旅游者进入村寨导致人均生态足迹扩大,而在林地资源人均生态承载力有限的状况下减少能源的生态占用显得非常必要。调整能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二是在农户中推广节柴灶,减少薪材的使用量;三是发展沼气,从而有效地保护林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居民和分散接待、管理设施提供廉价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化害为利,减少部分垃圾处理的难度,节省成本。

参考文献

[1]从江县丙妹镇政府.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电子文档,2009年5 月。

[2]从江县旅游局.从江县2010 年主要景区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统计. 电子文档,2009年。

[3]范晓秋,姜翠玲,章亦兵.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的生态足迹评价[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3):255-259

[4]贾永飞,施国庆,孙中艮,王慧娟.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移民安置区生态承载力研究[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29(3):32-36。

[5]赵昕,任志远,高利峰.基于生态足迹法的西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3):220—223。

[6]张翔,尹海伟,徐建剐.吴江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616-8619。

[7]Wackernagel M, Ress W.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 Gabriola Island: 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56。

[8]王炜,朱京海,刘伟玲.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生态足迹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9,(9):59-61;焦雯臖,闵庆文,成升魁.基于生态足迹的传统农业地区生态承载:以浙江省青天县为例[J].资源科学,2009,31(1):63-68。

[9]斯蔼,林年丰,汤洁.生态足迹法在可持续发展度量及趋势预测中的应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3):37-40。

[10]贾永飞,施国庆,孙中艮,王慧娟.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移民安置区生态承载力研究[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29(3):32-36。

[11]杜新波,秦 静.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J].资源与产业,2010,12(5):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