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tougao@xiaoyuanyingyu.com
  • 2021-11-18 所属栏目:优秀论文 点击:

      【摘要】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除了学习英语的基本语法知识,学生更是要会写作,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但是在当今的形势下,大学英语不仅仅学习自由度高而且在英语学习上是一个转变过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然而根据研究成果表明,大部分学生会依赖互联网去寻找写作模板,而教师也是采用传统化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了自主交流思想的机会。因此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积极转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由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思辨能力
      【作者简介】王楠,西安外国语大学。
      在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按照过往初高中的学习方式,在写作方面会更多地选择去网上查找模板然后基于模板再给自己的作文润色,同时,教师也是采取传统化的教学,教授学生写作的知识,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圈住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针对该现象进行研究并且提出几项有效策略。
      一、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路径的现状
      1.大学英语写作中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不尽人意。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在讲台上根据ppt讲解一系列的语法知识,而学生跟着教师的想法走,师生间以及学生间没有足够的交流互动。当教师布置写作任务的时候,教师选择先帮助学生分析该写作主题以及要怎么写,在一些范围比较大的大主题教师更是告诉学生从哪些角度切入,要怎么去写。部分学生甚至直接转向互联网去找出相对应的模板。由此可见,当今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将侧重点放到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上面,即使有部分教师積极做出改变,最终结果也依旧是不尽人意。
      2.学生对写作思辨的能力局限性很大。学生还是很难跳脱初高中的模式化的英语学习方式,在大学英语的写作中偏向于展示自己的高级语法储备,常常忽视文章的流畅性与逻辑性,学生更多的还是围绕主题表面去思考,没有思考的深度也没有自己的思考内容。学生对大学英语的认知还是停留在初高中那种模式化,学生在写作中依旧以拿分为目的去写作而不是一种自由的、有自己思考的、有深度的写作,因此学生的写作思辨能力很有局限性。在后期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跳出传统思维,从思想上面转变对大学英语写作的认识,需要积极开放思维,提高逻辑思辨能力。
      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路径存在的问题
      1.过度依赖互联网。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的融合下,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自然是离不开互联网的,但是如果学生过度使用和依赖互联网就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在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中,当教师布置一个写作任务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过度依赖互联网,会第一时间选择根据写作主题与所要求的作文题型去网络上查找相对应的模板,然后再基于模板,在自己的文章里面加入一点高级词汇或者高级句型来展示所谓的亮点,这样做显得一些词汇变得很突兀,而这篇文章也会非常不流畅。除此之外,甚至还有的学生直接原文一模一样照抄,还有的虽然没有去找模板,但是还采取的是初高中那种形式化的写作方式,学生往往是为了写作而去写作,旨在完成任务即可,这类学生的文章往往是结构简单的句式以及平淡无奇没有在自己想法的。
      2.写作教学模式化。除了学生自己过度依赖互联网,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面也存在问题。可以发现,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还是偏向于教学语法知识,还是将写作参与度大部分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样一来学生的自由参与度就减少了,更别说自由思辨了。同时在讲解一项写作任务的时候,教师还是会把自己的主观意识灌输给学生,在学生还没有第一时间对作文主题进行思考的时候,教师就已经先帮学生分析主题了,当学生面对一个陌生的主题的时候,如果教师首先就灌输给学生自己的看法,学生在主观上客观上都会接受,在一开始就在学生的思维里面存在了教师所传达的写作模式,如此这样就直接从源头遏止了学生的思考,第一印象总归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这种模式化的教学很容易继续框住学生的思维,即使在后期学生进行了思考,他们也绝大部分是围绕第一印象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学生的自我思考与认知,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3.学生缺乏自主交流机会。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课堂中,整堂课几乎都是教师在主导,师生间以及学生间只有少得可怜的互动,学生在课堂中缺乏了自主交流机会。因为大学的生活形式是多样化的,出了课堂学生可能有部分是要去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对学术方面的交流尤其是写作的思维碰撞在课堂上的时候是最合适的,在课堂上学生如果有很多机会能够自主交流,那么学生的思维就能第一时间开发。当教师布置了一项写作任务后,学生会基于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理解,而这时候开展一场自主交流,此时学生的大脑是处于兴奋状态,专注力也是最高的,这种情形下更加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而当今的写作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去自主交流,师生间的交流本是可以相互提高的,更是可以提高思考的深度,而学生之间交流是相互理解与完善的过程,然而这些在课上都很少,至于课后只会更加少,学生的思考结果无法得到肯定或者否定以及完善,那么最终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会变得模式化。
      三、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路径的优化策略
      1.课中写作,,降低互联网参与度。为了能够有效减少互联网在写作中的参与程度,那么教师与其将写作作为课后任务不如直接当作课时作业,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头脑风暴,这样一来,教师能够捕捉到学生的惯性思维是怎么样的,也能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当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减少课后学生去互联网上找模板来写作,通过课中写作降低互联网的参与度,让学生自主地去思考文章主题,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框架,有自己的思考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时事让学生写写自己对疫情的看法,题目就可以是“My view on the epidemic”,大学一堂课的时间基本上是分两节,也就是一个小时四十分钟左右,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要求学生上交所有的手机等可以上网的设备,然后教师在第一节的时候将写作任务布置下去,不讲任何语法也不讲任何的结构框架,直接告诉学生这堂写作课的写作主题就是谈谈自己对疫情的看法,自选角度,然后在课上完成,当然教师可以先提前写下疫情方面一些学术性词比如COVID-19、novel coronavirus等以此减少学生的写作压力。然后其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找角度切入,接着就设置三十分钟让学生开始写作,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写作基本上能够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假如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不能在课上完成写作任务,课后教师也不需要布置写作任务,可以布置给学生去看新闻,读新闻不需要写,宁愿少些写作时间不希望学生再次借助互联网来完成所谓的写作任务。而让学生去看新闻去读新闻是因为新闻是一种极具有“logicality”的文体,对逻辑性要求高,学生通过一点点的阅读也能学习到专业人士对时事英文文章的写作都是从哪些角度切入的,他们所使用的结构都是怎么样的,这样才是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当然在课中写作的时候教师不要求学生的写作字数但是要体现自己的思考。这样做也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不希望学生为了赶时间而敷衍了事情,而课后新闻的阅读也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来学习英语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