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5257 点击: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剖析了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提问中学生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的原因,探讨了如何从转变提问依据、尊重学生已有经验和实施“变教为学”等方面优化课堂提问,提高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开口率,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课堂提问 课堂互动 学生开口率 语用能力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许多教师花了很多精力来设计课堂提问,然而大多数时候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依然没话说,很少参与互动,课堂开口率仍有待提高。本文拟对此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之道。 
  一、课堂提问中学生开口率不高的现状诊断 
  1.不想说—偏重对直接信息提问,学生缺乏互动兴趣。 
  [案例1] 
  在教学人教版《英语》(2012版,下同)五年级上册Unit3 Animals中Get Ready部分时,教师用一幅“池塘”主题图呈现情境,让学生用英语正确描述图中的动物和它们的动作。对话如下: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 I can see some birds. 
  T: Great.How about you? 
  S: I can see a lake. 
  … 
  T: Look,what’s the frog doing? 
  S: Maybe singing. 
  T: Ok.What’s the bird doing? 
  … 
  在案例1中,师生间看似有问有答、互动频繁,但实际上全部是基于图片直接信息提出的展示性问题。问题答案虽然明确,却在日常交际中很少使用,思维水平也较低。显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和互动的兴趣,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更无法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和讨论。 
  2.不会说—问题预设脱离学生实际,学生缺乏表达空间。 
  [案例2] 
  在教学人教版《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5 Clothes中Good to know部分时,教师希望向学生渗透保护益虫的观念,对话如下: 
  T: Do you like insects? 
  Ss: No. 
  T: Does anyone like insects? 
  S: … 
  T: You like insects?Me,too!Because they can… 
  在案例2中,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教学需要预设了问题和答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经验和情感体验,面对现实课堂中“一边倒”的答案,只得被迫结束提问和互动。学生除个别人回答了“No”外,几乎没有语言输出和表达空间,被动接受既定答案,课堂效率当然大打折扣。 
  3.不能说—教师接管课堂提问权,互动中学生话语权缺失。 
  [案例3] 
  人教版《英语》二年级下册Unit1中Story Time部分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练习巩固“I can do ...”句式。 
  T: 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Who is it? 
  S: It’s a rabbit. 
  T: Can rabbit jump? 
  S: Yes. 
  T: So,we can say:“A rabbit…”? 
  S: A rabbit can jump. 
  T: Great!Can rabbit run? 
  …(教师反复提问) 
  在案例3中,授课教师从始至终都将课堂提问的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不肯亦或不敢将提问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会渐渐习惯于服从教师,自主参与课堂和认真思考的意识逐渐弱化,甚至逐渐失去言语建构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通过优化课堂提问提高学生开口率的处方 
  1.转变提问依据,激发学生表达愿望。 
  [片段1] 
  T: What’s the frog looking at? 
  S: It’s looking at the spider. 
  S: No,I think it’s looking at the ant.(学生开始仔细观察图片) 
  T: Good.Who do you think it is?The ant or spider? 
  S: The ant. 
  T: Why? 
  Ss: Because it wants to eat it. 
  T: Excellent!Who else is looking at the ant? 
  …(更多学生参与到互动中来) 
  通过对比发现,案例1中问题的答案是直观的、唯一的,而片段1中问题的答案则是不确定、需要学生思考得出的。案例1中的提问是只注重语言形式训练的展示性问题,片段1中的提问则是依据教材内容提出的参考性问题。参考性问题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进而促进语言习得(Brock,1986)。当教师使用参考性问题时,学生使用的语言会更加复杂,更加接近自然环境中的语言(Nunan,1987)。当教师设计提问时把关注点不只放在语言本身,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内容深层意义的开发时,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才能置身“问题情境”之中,不断生成真实生动的语言,表达愿望和自信心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