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gao@xiaoyuanyingyu.com
摘 要:生活化教学是从生活出发真实反映知识应用价值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的“哑巴英语”现象。因此,文章简单介绍了生活化教学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意义,论述了生活化教学下的小学英语教学特点,并对生活化教学下的小学英语教学策略展开了进一步探究,希望为生活化教学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林琴,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城关小学。
前言
《義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磨炼意志、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但是,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哑巴英语”的问题,无法体现英语知识的实用价值。而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通过突出学生生活的基础地位,有效地将英语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现实世界的交流中自发增强英语能力。因此,立足生活化教学,探讨小学英语教学策略非常必要。
一、生活化教学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化教学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可以挖掘英语教学目标与生活的联系,层次化呈现教学情境,化解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生活化教学下,教师可以合理筛选生活化的课本内容、章节,,创造性地应用生活元素,营造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场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英语的热情。
(二)丰富英语教学内容
英语教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将归于生活。通过生活化教学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可以在小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之间搭建桥梁,科学安排、组织英语教学内容,促使小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中主动发现自己熟悉的生活元素,在轻松的氛围中丰富英语教学内容,实现有效教学。
(三)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生活化教学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可以根据小学生自身经历的生活情境导入英语知识,利用更加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到学生面前,致使学生对英语知识产生深刻印象。同时通过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情境活动组织,可以引导学生将英语知识应用到生活交际中,切实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二、生活化教学下的小学英语教学特点
(一)情境生活化
作为一门语言,英语的学习过程必然需要与交际情境结合,生活化教学下的英语教学也需要生活化的情境加持。在生活化教学下,教师需要立足小学生的真实生活背景,以小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情境代替单一的课本知识情境,如基于生活实践的角色扮演、基于生活现象的图片展示、基于生活交际的听讲对话等,逐渐推动小学生已有知识与现实生活情境的相互渗透,最终实现小学生认知体系的更新与完善。而在小学生现有认知体系内融入新的英语知识后,可以根据相关生活情境,举一反三,自然有效地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知识,真正实现英语知识的学以致用。
(二)内容生活化
内容生活化是生活化教学下的小学英语教学特点之一。在生活化教学下,教师可以立足小学生成长过程,发掘生活化信息,组成新的教学内容,如姓名、身高、性格、性别、年龄等。并将新的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通过“My name is...”“I'm a girl”“I am nine years old”等交流方式,帮助小学生体会多样化英语表达。同时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父母的职业、样貌、家庭位置等方面探索小学生的家庭生活内容,必要时通过“Where did you go with your parents on Sunday?”“What does your mother do?”等语句,要求小学生分享全家欢乐故事,激发小学生交流热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面向小学生的学校生活,从“playground” “corri-dor”“classroom”等方面寻找话题,并与特定教材资料汇集成新的教学内容,为生活化教育活动开展提供充足的内容支持。
(三)作业生活化
作业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生活化是生活化教学下小学英语教学的突出表现之一。生活化教学下的小学英语作业可以简单划分为合作学习型作业和探究实践型作业两种。对于合作学习型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与同伴合作学习有关生活用品的单词,并将相应单词粘贴到对应物品上,在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单词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探究实践型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寻找身边的英语为话题,摘录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英语语句或单词,在减轻小学生作业压力的同时,促使小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英语,认识到英语的实践价值。
三、生活化教学下的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一)发掘生活中的英语素材
发掘生活中的英语素材,是生活化教学下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小学生自身、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中发掘英语素材,将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联系,为小学生英语能力提升提供依据。同时根据课程对学生所需掌握知识水平的要求,发掘相关单词、词组的生活习性,促使小学生可以感受到英语语言的真实性,产生代入感,奠定英语交际能力提升基础。
以闽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Unit5“Ability”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精选“sing”“dance”“run”等有关生活习性的重要词组,以及新句型“I'm a...”“I can”作为教学重点。进而以成为模范生为主旨,督促小学生开展聆听、阐述、阅读、书写、产出系列活动。在课程之初,教师可以开展一个小游戏,通过“sing,sing,Let's sing;dance,dance,let's dance;run,run,let's run”活动,让小学生动起来,为后续词组生活习性的挖掘营造氛围。在真实情境呈现中,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肢体表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模仿,在模仿中反复接触“I'm a...”“I can”句式,实现整体教学的“词不离句”。同时为避免小学生机械跟读导致“有口无心”,教师可以采用竞赛游戏辅助手段,如“Hang Man”游戏。在游戏中,教师需要在黑板上绘制2个绞刑架,其中一个代表教师,另外一个则代表学生。随后教师开始朗读“sing”“dance”“run”等相关单词,教师读对后,学生需要大声跟读,教师读错后,学生需要保持沉默,若学生也跟着读,教师就会在错误的那名学生的绞刑架上画一个圆圈,反之则在教师的绞刑架上画一个圆圈,哪一个绞刑架上的圆圈最多,那一方即判定失败。通过上述小游戏,可以让小学生时刻处于紧张状态,紧紧盯着单词,并主动寻找教师的错误,形成高效的教学环节。在后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游戏规则由朗读单词转变为寻找单词,让学生听声音、猜谜语,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对应的单词,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与应用效果。
20220711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