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ji@xiaoyuanyingyu.com
摘 要:20世纪80年代翻译理论出现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日趋得到翻译理论界的重视。译者主体性主要从阐释学和目的论两维度进行理论探究。阐释学强调在文本理解过程中译者因受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做出不同的阐释和译文。目的论关注在翻译实操中译者受具体翻译目的的影响,从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本文从译者主体性入手,选取阐释学和目的论作为译者主体性的具体理论支持,从理解原文和具体翻译操作上比较《道德经》的三个英译本,即理雅各、韦利和汪榕培的译本,分析各译本对《道德经》的不同诠释,并进一步探讨不同诠释背后的原因。通过对三个译本的比较分析,本文得出结论:《道德经》译本的多样性源于各译者的译者主体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目的论;多样性 《道德经》
作者简介:徐静姿(1982.08-),女,江西九江人,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外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翻译的实践。
一、译者主体性的基本理论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的主体性角色与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译者依附于作者,译文严格依附于原文。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研究开始了“文化转向”,其主要任务是从语言分析、文本对照逐步转向译文的产生与作用。倡导“文化转向”的翻译研究学派代表人物赫曼斯指出翻译是一种原创性的文本操纵活动,巴斯奈特也认为译者的地位不低于作者。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种关于理解、解释的学说。从理解层面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而在具体操作层面,目的论为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理论之一,提倡翻译活动所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the Skopos rule)。据此,翻译行为由翻译目的决定,也就是说,“目的决定手段”。翻译有三个方面的目的,具体包括译者目的、译文交际目的、以特殊手段达至的目的。翻译目的论代表人物弗米尔进一步阐明翻译目的准则:每个文本都为既定目的产生,即译、释、读、写都遵循某种方式,此方式面向想要使用文本或译本的人,并且力争完全按照译者所希望的方式理解译文及原文本。
二、译本简介
(一)理雅各译本(下称理译本)
理雅各是19世纪著名汉学家,原是英国伦敦学会的传教士。他的《道德经》译本被东方学专家麦克斯·缪勒(Max Muller)收入《东方圣书》。理译本1891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首先出版,后曾在多处再版。在此译本包含大量的注释。其中,不难发现译者会交叉引用其他的中国古书,如《庄子》《淮南子》《礼记》《列子》《孟子》和《论语》。理译本已成为西方人研究道家著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外国学者Hardy曾说,理雅各翻译的《道德经》是第一本可靠的英文翻译。
(二)韦利译本(下称韦译本)
韦利是英国汉学家、东方学家。他的《道德经》译本于1934年出版,后再版五次,并多次重印。在此译本中,引言占到了整个译本一半的篇幅,比较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先秦哲学和老子思想的地位。韦利的译本以王弼的《老子注》为底本,参照多家注本,比如《管子》《庄子》和《淮南子》等,并加以自己的考证和诠释。韦译本被欧美东方学界视为经典英译本。
(三)汪榕培&William Puffenberger译本(下称汪译本)
William Puffenberger是宾夕法尼亚州伊丽莎白镇学院宗教和哲学系教授。汪榕培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他们的合译本名为《英译老子》,在国内出版。《英译老子》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外合译本。此译本以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文本为依据,以多种通用本为校正本。全书不包括任何注释。
三、实例分析
下文拟从对原文的理解、译文的语言风格和翻译策略三个方面分析三个译本,以译者主体性理论为指导,剖析探究产生不同译本的原因。
(一)对原文的理解
翻译活动具有鲜明的主观创造性,译者的主体性具有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文学、哲学等文本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依靠自身的生活经验等诸多内在主观因素对原文进行解读和阐释,内化原文,最后外化为译文。
《道德经》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又以哲化诗的形式出现,虽短短五千余言,,但引发了持久而激烈的争辩。所以,对《道德经》的译者来说,他们对原文的理解有可能来自其他评论者的评论。此外,译者對原文的理解也有可能受自身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
例句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理译本:The Tao that can be trodden is not 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Tao. 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name. (Conceived of as) having no name, it is the Originator of heaven and earth; (Conceived of as)having a name, it i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 Always without desire we must be found, if its deep mystery we would sound; But if desire always within us be, Its outer fringe is all that we shall see.
韦译本: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an Unvarying Way; The names that can be named are not unvarying names. It was from the Nameless that Heaven and Earth sprang; The named is but the mother that rears the ten thousand creatures, each after its kinds. Truly, 'Only he that rids himself forever of desire can see the Secret Essences'; He that has never rid himself of desire can see only the Outcomes.
202210072300
相关推荐
[干红霞]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教会学生自觉管理
[王鹏] 基于培训有效性的企业员工培训问题与对策探讨
[赵蕴琰] 会计信息披露与有效性的探讨
[步文泽等] 关于改善风选设备落料流量稳定性的研究
[梁诗云] 论心理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
[付芳] 试论高校法律教育实效性的影响要素及其提升策略
[王兴隆] 再论独立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
[姚艳艳] 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的主体地位
[何卉] 关于档案管理有效性的研究
[张丹]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鲍淑婷 杨雨龙 ] 生育保险受益主体资格和待遇研究
[刘慧]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谭刚]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何楚珺]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心理健康关联性的实践探讨
[靳俊明] 基于积极心理学技术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新授课教学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