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936 点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施行和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指向核心素养的读后续写这一新题型要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的文学阅读课,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模式,掌握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技巧,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本文针对目前读后续写教学的不足,基于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探索了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英语文学阅读课堂的“四步法”教学,即文本解构、语言品析、主题探究和知识迁移,以期提升高中英语文学阅读课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学阅读教学;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读写结合
  作者简介:李莉(1980.09-),女,福建泉州人,杭州第十四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英语教育。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四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高考改革后,英语试卷中出现的读后续写题型更是指向核心素养,考查学生的读写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一新题型将反拨日常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近年来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
  一、读后续写教学现状及思考
  纵观当前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一,读后续写的文本语言良莠不齐。语言匮乏的文本很难产生积极的协同效应,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其二,就题论题,缺少文本框架建构,学生在更换文本内容后难以举一反三。其三,语言教学从文本中抽离,难以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训练。而考前的写作佳句背诵,学生往往生搬硬套,很难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最后,对文本主题缺少解读。很多教师对叙事文本的处理止步于记叙文六要素的分析,使得学生缺少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在续写时可能偏离所提供文本的主题。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开展读写结合的文学阅读课。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的积累,阅读能力是写作能力的基础。兰春寿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学阅读因其丰富的英语教育文化内涵而体现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学习者思维培养方面具有其他任何阅读无可比拟的优势。何泽也指出,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英语的精华,而且文学阅读正是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在自主阅读和探究活动中发展学习能力,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在潜移默化、理解共情中培养文化品格。读后续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它主要考查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设计语言运用型学习活动中,基于语篇加以训练。
  针对上述读后续写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利用拉波夫(Labov)的叙事分析模式对文本进行解构,并总结了文学阅读教学“四步法”,即文本解构、语言品析、主题探究和知识迁移,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以读促写,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概述
  语篇的内容千变万化,但语篇结构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提出了著名的叙事分析模式,其认为完整的叙事语篇包括六个部分:
  点题(abstract):叙事者在叙述故事之前对故事的简要概括。除故事开头一两句话点明故事的梗概,文本的标题也可作为点题。这一部分具有选择性。
  指向(orientation):叙事者在故事伊始对时间、地点、人物及背景的描述。
  进展(complication):故事本身的发生、事态的发展。这是叙事结构的核心部分。
  评议 (evaluation):表达叙述者或他人对所述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可以出现在故事的任何位置。
  结局(resolution):故事的结束,以及由此引发的故事人物命运的变化。
  回应(coda):故事的结尾,作者用一两句话点明或升华故事的主题。这一部分也是可选择性的,且回应的主题不唯一。
  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使人们从宏觀上对叙事文本进行了解构,搭建起语篇框架,对读后续写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指明了“读什么”和“怎么读”。基于该模式,笔者进一步扩展,将高中英语文学阅读课分为文本解构、语言品析、主题探究和知识迁移四个步骤开展教学。下面以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 Jr)的短篇小说《贴邻》(Next Door)为例,谈谈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文学阅读课的“四步法”教学设计。
  三、高中英语文学阅读课 “四步法”教学实践
  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短篇小说《贴邻》讲述了八岁男孩Paul隔着墙“目睹”了隔壁一对恋人的争吵,为平息这场争吵,Paul 求助于电台不眠人Sam,结果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小说情节主线清晰,描写视角独特,悬念环生,语言难度略高于高中水平,是优秀的高中文学阅读文本。现选取前27段按照“四步法”进行读写结合的文学阅读课教学。
  (一)文本解构
  按照拉波夫叙事结构模式分析,本文的点题部分为标题,但笔者首先隐去了标题,有意造成点题部分的缺失。读后续写的文本大多缺少点题部分,需要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形成对主题的感知,以此增加阅读难度。但是点题部分的缺失也大大增强了读后续写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利于学生在猜读命题者思路的过程中培养建构故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故而笔者将点题部分的推断放在了第三步主题探究来进行。
  接下来笔者把“指向”“进展”和“结局”三部分和思维导图“故事山”(Story Mountain)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图式,要求学生根据“故事山”划分段落,填入重要信息。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解构:
  Q1: What are the characters and setting of the text? (Background)

gzslib20230104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