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241 点击:
  摘 要: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是我国中小学校外语类课程目标之一。教师应如何组织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完成课程目标呢?本文阐述了外语教学中文化与文化意识的概念,指出文化对外语学习者的重要性,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文化意识的形成条件和方式,旨在找到学生文化意识的具体培养路径,实现外语学科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文化;意识;转化;活动
  作者简介:杨冰滴(1987-),女,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语课程与教学。
  培育文化意识是我国中小学外语类课程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培养国际意识和文化自觉的窗口。然而与各学段提出的课程标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语教师人文性知识积累不足,对文化信息感知力度低,在了解研究教材的时候,对本国及外国的人文地理信息挖掘不到位、不深入。其次,由于过于强调外语工具性的评价体系,学生的文化意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只能在外语学科的字母符号层面游走,难以主动深入外语学科的精神层面。因此,本文从文化及文化意识的概念入手,明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定义,进而指出文化对外语学习者的重要性,最后探讨文化知识向文化意识转化的路径。
  一、文化与文化意识
  (一)文化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关于文化的定义不断增加。《文化学词典》中有200多个对文化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里,将文化阐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教授从中国文字发展的层面来解释文化,提出“文”表示各种文化的表现形式,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化”即产生影响。以孔庙为例,不仅是一个建筑,在人们的心中也是一种象征、寄托。
  著名的冰山模型与洋葱模型则是从结构上解读文化的构成。依据冰山模型,文化由看得见的部分(建筑、衣服、食物等)与看不见的部分(信念、想法、价值观、行动、规则等)构成。洋葱模型则将文化分成了四层:建筑、衣服、食物等属于文化的最表层;第二层是文化者共同的行为模范,如英雄、道德模范等;第三层是礼仪;最里一层则是价值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文化知识分为物质文化的知识与非物质文化的知识。物质文化的知识主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以及相关发明与创造等;非物质文化的知识主要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教育,以及价值观、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社会规约和风俗习惯等。
  由此可见,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对象,来理解和定义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教师对文化概念的准确理解,对文化内容的精准把握,是快速捕捉文化要素,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第一步。
  (二)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是我国外语课程的目标之一。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将文化意识定义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文化意识是对不同文化的感知和认识,主要包括感知与比较、尊重与包容、认同与传播的三个维度。
  纵观各类关于文化意识的阐述,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仅要认识文化的异同,而且要从不同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文化意识是在不同文化中提取有价值文化要素的能力。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人,首先必须要在自己所属的集体中获得归属感,明确自己文化的位置后,才能游刃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否则很容易在接触异国文化中丧失自我。
  二、文化的重要性
  (一)增强外语学习动机
  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离开语言无法理解文化;反之,离开文化也无法理解语言。外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背后隐含着与中文不同的语言结构和人文风俗。如果我们不探讨外语的文化特性,仅仅把它当然成语言工具来传授,学生无法把课堂上所学的语言直接用于生活实践。在日常生活中“用不到”,学生就缺乏学习外语的动机。没有现实感,缺乏学习动机,是外语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
  从外语知识本身来看,它在结构与书写上都不同,是学生所不熟悉的事物。如果教师一味地聚焦传授语言知识本身,会加重学生的恐惧心理。相反,语言中的文化更多的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知识入手,通过熟悉的文化知识传授来弱化不熟悉事物带给学生的紧张感。如果学生能在文化中找到共鸣,发现外语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学习外语就有了新的动机。
  因此,增加外语文化知识的输出,就是增加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有了学习动机这一积极因子加持,外语课堂就会“活”起来,外语学习才能真正融入生活。
  (二)唤起想象力与创造力
  世界文化多种多样,能够使我们的心智脱离单调气氛,给我们的思想提供无限的刺激,唤起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外语教学要贴近生活,就要加入学生熟悉的文化。学习本国文化是了解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基础。在已知文化的基础上,教师能引导学生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常见的事物,此时文化就成了唤起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工具。如果将日常熟知的事物、常见的行为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文化去解读,那么,同样的事物就会因理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义了。在这时,文化成了扩充学生经验的工具,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文化意识的形成路径
  (一)文化意识的形成条件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应,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意识是心理过程,不可能从一个人直接传给另一个人。当我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听的人来说可能只是引发意识的材料。只有当听者开始考虑、察觉到观点里各事物的意义或联系时,听者才能真正产生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过程,而以直接告知的方式教給他们应该了解的文化结果,然后检验他们的记忆,以此来检验文化意识是否形成。这样的方式,教师传授的只是一些文化知识,检验的也只是学生是否掌握这些知识,文化对于学生来说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无法形成学生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