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 字数:8090 点击:
  摘 要:本文从中西方饮食文化教育着手,以中高贯通班级所学的食物单元为例,探讨如何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时候,既能让学生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异同点,又能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认识,进而在学习、讨论和表达中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饮食文化;文化自信;在线讨论
  作者简介:姬长华(1979.02-),女,山东枣庄人,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修辞文体翻译;马晓华(1972.11-),女,辽宁阜新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目前,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融入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中。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中国教育的使命,是要依着烧煤的过程,点着中华民族生命之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始终应该体现家国情怀和社会道义,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国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体现在英语学科的各种素材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渗透在英语语言之中。在“三全育人”背景下,英语教师作为将外国语言知识文化傳授给中国学生的桥梁,在课程思政中应发挥重要作用。除了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和分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孟子·告子上》 中说“食色,性也”。英语教学必然离不开“食物”这个话题。正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教师在传授与各国食物相关的知识时要紧扣课程思政这根红线。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与食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发掘与饮食有关的文化内容和价值观内涵,以此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一、生活中饮食文化的教育——食育
  日本著名养生学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食育”,即通过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让国民形成终生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人性。从本质上讲,食育是以食物为载体的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食育的背后也是尊重劳动的教育。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怎样看待饮食”,即家长和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各种食物的来源和制作方法时,还应强调制作这些食物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食物的制作,以加深他们对“只有劳动才有收获”的体验,从而促使他们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观念,最终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历来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作为民族的骄傲。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启迪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勤俭节约、浪费可耻的观念。
  二、英语教学中的饮食文化教育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渊源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成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人重视吃,注重“天人合一”,认为“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讲究吃,不仅仅是为了解渴充饥,其中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中国人讲究“和谐”,注重食物色香味俱全,把对美味的追求上升到对意境的追求。西方人从天人分离与形式结构出发,认为菜肴是充饥之物,注重“以人为本”,更看重食物的营养,在食物制配上追求个性和理性,强调以凸显各种原料特有的美味为最高追求,因此食物颜值普遍逊色于中国食物。
  (二)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冲击
  尽管中国饮食文化中的膳食平衡传统利于人体健康,但随着以洋快餐为代表的连锁门店的快速扩张,众多青少年开始崇尚西方的快餐文化,导致对本土饮食文化的了解不足。长此以往,有损中国饮食文化的根基。因此,英语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进行隐性饮食文化教育,在比较中西方饮食风俗习惯的同时,肯定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对西方饮食文化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起民族饮食文化的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三)英语教学中的中西饮食文化教育课例
  绝大多数英语教材会涉及饮食文化的内容,其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理清中西方文化风俗习惯,明白其中的中西方哲学和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1.课例内容。所选课例为上外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二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内容围绕食物展开。精读部分比较了法国和美国饮食文化的差异;视听部分提到了中国、日本、印度、中东、意大利的饮食习惯和饮食器具;扩展阅读部分探讨了食物和文化的关系;写作部分,通过写信的形式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国的饮食习惯。
  2.教学形式。所谓隐性教育即潜移默化式教育,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隐性思政教育相较于纯粹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显性思政教育,侧重于对学生情感、意志、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教师应该从现有教学内容中深挖思政元素并在教学中进行隐性饮食文化教育。教师要把课时的教育意向和目的隐藏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在讲授各国饮食文化的过程中把中国元素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从而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整体素养的形成。
  3.教学环节。
  (1)导入食物话题。在课程导入环节,以刺激视觉感官和味觉感官的精美食物图片吸引学生把目光转向食物这个话题。学生很容易被吸引,但只限于表面认识,只限于对食物的色香味产生迷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乘胜追击,继续引出本课的重点内容。
  (2)饮食文化冲击曲线(culture shock wave)。进入正式教学之后,通过阅读和解析,引导学生比较美国和法国的饮食习惯,让学生学习和理解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从第三方的角度经历作者所感受到的文化冲击,最后形成一种包容通达的人文意识。课文最后一段点出人们体验异域文化的情感历程,即文化冲击曲线。面对异域文化,经历者一开始均会觉得其新鲜刺激,体验一种所谓的蜜月期(honeymoon phase)。抛开课本,以肯德基等洋快餐为例。改革开放后,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进入中国市场,引起了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之后的几十年中,洋快餐虽然满足了中国人对饮食多样性的追求,但是也对民族经济产生了排挤。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国人对异域文化的新奇产生了迷恋。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人逐渐认识到快餐文化的本质,不再对其感到新奇,对快餐文化的存在开始完全适应(adaptation)。但是在适应和认清之前,人们还是经历了一种快餐文化认同的低谷期(low point),即在舍与不舍之间产生了矛盾。国人对于洋快餐的接受过程就是经历文化冲击的曲线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