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丽爱 字数:8297 点击:

【摘要】初中的学生处于青春躁动的年龄阶段,心理和生理上都面临着急剧的变化。又因疫情防控居家学习时间增多、学业压力大、家庭变故、同伴效仿等原因,有些学生利用割手、撞头、自掐身体等方式自伤。站在教育者的层面,希望利用生命教育对学生自伤心理进行干预与预防,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学会有效的情绪管控方法,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本文通过分析“直面死亡,珍爱生命”的生命教育主题班会,记录教学内容,反思教育效果,探讨生命教育激发自伤学生发现生命价值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伤;漠视生命;生命教育;直面死亡;珍惜生命

一、背景分析

(一)社会背景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让受教育者感受生命中的真、善、美,这是中西方都遵循的教育守则。我国教育部近十多年来开始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并印发了相关的纲要,以对各中小学乃至高等教育学院进行指导。2008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7年相继印发《普通高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特别指出要提升学生健康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引导他们珍爱生命。虽然如此,但是生命教育却还是不被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真正重视。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疫情时期学生自伤行为出现严重增长的趋势。用刀片割手、撞头、自掐身体等方式自伤行为出现在部分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上。他们由于对生命感到迷惘,受到同龄人或者网络一些不当言论影响,企图通过来自伤来获得一时的快感或者逃离目前自我不满的处境。当自伤由自愿性自伤演变成习惯性自伤的时候,由于拿捏不准自伤的程度,很容易导致自伤者过度自伤而死亡。面对这样的情况,教育部进一步开展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知识教育的研究,并倡导学校落实课程和教材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在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两次提到“生命至上”,突显国家对生命的重视,于是“生命教育”再次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党中央、国务院也做的全面部署,生命教育被纳入全民素质教育内容当中,承载着育人育心的使命。

(二)教学背景

“生命教育”是探讨死亡的本质以及各种濒死、丧恸的主题与现象,促使人们深切省思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乃至宇宙的关系,从而能够认识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面对死亡、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超越死亡、省思生命,使人们能体会谦卑与珍爱,展现人性光辉,活出生命意义的教育。“直面死亡,珍爱生命”的生命教育主题班会课,以生命教育为核心,通过此班会,让学生直面死亡的悲痛,从而启发他们对生命存在的思考,拒绝自伤,懂得爱惜自己,珍爱生命。

(三)学生现状

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步入青春期,也开始面对人生的多种矛盾。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健全,面对来生活和学业的压力,想独自解决,但是又无法解决。在重重的心理矛盾包围下,他们变得不爱讲话,往往把真实的思想隐蔽起来,把话埋在心里,不愿意告诉父母。长期的心理压抑,形成了心理障碍,这种障碍得不到释放,情绪得不到调整,,部分青少年会采取自残甚至自杀行为。经调查所知,大部分有自残或者自杀倾向的青少年,企图用自伤后的疼痛来摆脱烦恼和压力;他们想用自伤的方式发泄内心的不满,补偿受伤的自尊心或吓唬别人,从而得到别人的注意和重视;或者想以自伤来与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对抗。

(四)厘清定义

自伤的官方术语是“非自杀性自伤”(NSSI),简单来说,自伤就是在实施人没有自杀意图或想法的情况下,故意伤害自己。从定义上看,显然“死亡”不是自伤者的目的,但不少案例表明,有自伤经历的自杀者在低估自伤会致死情况下,自伤不慎而导致死亡。

无知者无惧,对自伤带来后果估计过低,对“死亡”只是停留在事物表面词义的理解,也是10来岁自伤者肆无忌惮伤害自己身体的最大原因。

(五)教学内容分析

考虑到这些,笔者设计这教案采用了“死亡教育”的元素,对自伤型学生的自伤心理进行干预与预防,让他们直面死亡,感受死亡,明白死亡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更不是唯一方法。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参加别人的追悼会,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死亡给人带来的沉痛,从而认识每个生命活着都是有价值的,要懂得尊重,爱惜生命,不应轻易放弃。教学难点在于教会学生掌握自我调节走出抑郁情绪的方法,进而引导他们感受生命的美好,增强努力活着、认真活着的信心。

二、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情感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