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慧珊 字数:4874 点击: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由于最初没有纸张,文字只能记录在兽骨或者竹子上。为了节省材料,古人尽可能将语言精简,言简意赅地表达思想或者内容,所以文言文与今天的白话文相比常常省略主语、宾语,甚至将名词作为动词来表达。但是这种表达到了现代社会变成了理解障碍,有很多人读不懂古文。而在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文古文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小古文的形式出现,即短小精悍,适合学生阅读的古文。但是小学生理解能力较低,不能很好地理解小古文的内容,所以需要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的策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古文教学充满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策略探究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所以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小学是基础教育也是启蒙教育阶段,在该时期对其进行古文教育,激发其对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其思维的发展,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但是目前的小学古文教学的有效性并不高,大部分教师重翻译,而对古文的思想内涵有很大程度的忽略,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势在必得。

一、故事结合激发兴趣

好奇、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有趣的事物总能吸引其注意力。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心理和性格作为切入点,使用其感兴趣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学《精卫填海》时,与“精卫填海”这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关于精卫的神话故事,激发其对“精卫填海”这一神话故事的好奇。当学生进入状态后,教师便可以引入小古文《精卫填海》带领学生去翻译古文,并让学生结合讲述的关于精卫的故事去理解古文的思想内涵,明白精卫勇敢无畏、坚持不懈的精神,提高学生对这一故事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让学生在结合故事学习中感知小古文短小精悍的特点。这种将故事与古文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降低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

二、直观教学加深印象

古代的认知和生活习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小古文中的许多案例和教育内容不能被学生理解,并且教师的口头讲述也并不总是能够将抽象事物具体化。所以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利用直观的教学加深学生对古文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比如,在学习《司马光砸缸》时,很多学生不理解“缸”“瓮”为何物,此时教师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缸的形态和大小,明白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使其佩服司马光的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再比如学习《自相矛盾》时,很多学生不理解矛、盾相关知识,此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实物作为参照为学生讲解,告诉学生;“矛是尖锐的、锋利的,有剑一样的作用;而盾就像是坚硬的头盔、铠甲防止这些尖锐物的进攻,就像大家手中的笔和书本。笔虽然锋利会划伤手,但是用书本作为阻挡,笔不能刺透书本自然也就伤害不了自己。”这种直观的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矛”和“盾”为什么“自相矛盾”的理解,也更加明白“矛盾”一词的由来,使其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引导探索促进理解

通过讲故事以及直观地展现只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并没有对小古文的思想有更加深入的探究。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中,无论是小学语文还是更高层次的语文教学,都应当将学科素养放在首位,提升学生分析、理解古文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文言文的个别句子或者词语进行谈论。比如,在《学弈》这篇古文中,有六个“之”字:“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六个“之”所表示的意思,学生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应该怎么理解,六个 “之”又有什么区别。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给予学生指导和思路,比如让学生先用自己的理解去翻译,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翻译放进原文中对比是否合理,教师相机对学生翻译有误的部分进行纠正。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加深其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对其语文能力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此外,小古文中的字词和现代汉语的使用在意义上有所不同,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古文内容讨论该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如,在教学《守株待兔》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的主要内容去讨论“走”“触”“身”等这些词语的意思,在探索中,学生既明白在古语和现代汉语中“走”字意义的不同,感受到古文的语言特点,又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文体对比发现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