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倩雯 字数:7102 点击:

[摘要]初中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有利于初中生的终身发展。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笔者以小组合作为载体,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班级德育的路径。通过国学经典导读、诵读、国学晨习课等形式进行德育教育,经过一学年,笔者所带班级学生在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上都发生了积极的转变,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班级德育;小组合作

一、选题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我国教育历来重视“做人”的教育,特别强调道德主体精神的弘扬。初中德育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导向和保证。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崇尚主旋律、追求正能量的同时,互联网的普及导致各种负能量的观念和现象正在悄然流行。在这股浊流中,初级中学也难以独善其身,由此引发了初中生许多不良的现象。例如,缺乏道德认同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自律能力等。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习近平语)。[2]因此,在初中班级德育中,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和要素,对初中生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小组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还锻炼了团结协作、敢于展示的能力,为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小组合作不仅适用于各学科教学,也可运用于班级德育中。

二、研究目标

参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笔者将研究目标设定如下:

其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前者侧重于了解经典,掌握一到两种诵读的方法,用理性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模式下学习并领悟传统文化。后者侧重于如何营造氛围、运用多媒体、组织课堂等。

重点设定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归属;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是沟通过去与未来中国梦的重要理念。

三、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学期第1-3周)

1.笔者所带班级七(16)班共41人,分成7个小组,每组5-6人,指定其中一名作为小组长,小组长对国学课的合作学习、纪律、作业等方面负责。

2.让全班同学周末回家准备好国学教材:《国学启蒙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青岛出版社。

(二)实施阶段(学期第4-18周)

1.举行国学主题班会活动。本学期,针对国学教材中的四篇经典,笔者分别举行了四次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经典导读。导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经典简介、感悟经典、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老师总结。下面以《三字经》导读课为例:

首先,笔者对《三字经》的作者、时代、影响等进行介绍。接下来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以小组合作为载体,让学生感悟《三字经》中的重点内容。分为两个活动:一是每个小组把《三字经》中的历史故事写在小黑板上,写对一个得2分。选择其中一个故事,讲述故事内容,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二是阅读两段与《三字经》评价相关的材料,小组内讨论两个问题。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三字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认识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有哪些地方做得好,有哪些地方存在不足,以后该如何改进。

2.为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班级德育的有机融合,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理解,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笔者利用每周五早上的班主任早读时间,特别开展“国学晨习课”,并纳入小组评价体系。设立国学晨习课的本意,是让学生通过诵读,切实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提升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与认同,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与此同时,为让学生多元化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除诵读经典之外,还开展了书法练习、漫画创作、古乐欣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切实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班级德育中。

四、研究成果

(一)德育并非学习成绩,无法以分数作为衡量德育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