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媛 字数:4219 点击:

【摘要】从学科角度上看,道德与法治教学着力于培养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思想品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引导学生由内而外地主动吸取知识、内化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用议题式方式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更符合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知识理解力。

【关键词】议题式;初中;道德与法治

为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育人目标,教师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可尝试引进议题式教学思想,为学生建构全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发散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促使学生完成深层次思考学习,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内化吸收。

一、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应当灵活开展议题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在社会议题探究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素养、文化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学生人格、引领学生意识形态与心理健康。

二、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策略

(一)开展议题拓展升华思想价值

矛盾争辩性议题是指具有正面和反面两种认知角度和意见的议题,这种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公民基本权利”为例,教师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作为议题,如养宠物。有的家庭非常爱护宠物,将其视为家人、伙伴和朋友,因此,对宠物过分溺爱,如遛狗时不给狗带嘴套,或不牵狗绳。很多人认为,养狗养猫、遛狗遛猫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且还会“偏执地”认为“我的狗特别乖,绝对不会咬人”“我的猫特别温顺,绝对不会抓人”等。因此,在文明养宠倡议中,其中有一条就是“外出遛狗要牵狗绳、带嘴套”,这是从公共安全、集体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这是保护人们利益的一种必要举措。这种看似矛盾的背后,都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这就是哲学上的“矛盾统一”的观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议论、分析时,可以从自由存在的基础、个人与集体利益、少数人与多数人利益等角度来探讨公民基本权利,正确理解“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这句话。

(二)开展思辨性问题情境创设

为促使初中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知,则需要指导学生,基于科学的理论进行推论辨析,进而透过客观事物的表面,认识到事物的内在本质,促使学生形成深度思考的思维意识。

例如,“做守法的公民”教学时,教师契合教学内容“法不可违、预防犯罪、善用法律”,为学生创设思辨性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对每一小节的内容进行深度解析,尝试在辩证推理的学习探究中,完成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学习思考,保证学生了解到预防犯罪的重要性,认识到法不可违的必要性、善用法律的科学性,为学生的学习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发展。

(三)开展任务驱动式议题教学

应用任务驱动式议题教学,能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也就是帮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的“输出”,有助于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例如,在教学《做情感情绪的主人》一文的“在品味情感中成长”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就结合生活情境以及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议题式学习。笔者根据课程内容并结合实际生活,提出了一个问题情境:如果你坐公交车到爷爷奶奶家玩耍,但是在到站时司机刹车,由于车辆原来的速度较快,急刹车导致最后面一名年轻靓丽的女子摔倒在地上,那么你会去扶她吗?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去扶起这位女子,他们认为不去扶助甚至思考要不要扶都是一种冷漠的行为。学生能有这种想法说明学生在本质上还是十分善良并且愿意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的,但是很明显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深入思考笔者提出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融入到笔者构建的情境中。这时一位男同学主动站起来说不用去扶,因为这名女子年轻靓丽打扮得体,说明这名女子有很强的自尊心;同时这名女子相对年轻,具有较好的独立行动的能力。结合以上情况,有可能这名女子在摔倒后,希望大家都没有看见,或者此时此刻这名女子也可能会希望大家不要回头看,避免尴尬。但如果这名女子在摔倒以后长时间不能站起,说明有可能受伤无法自己站起来,那么这时我会选择对她进行扶助。在这名学生讲解完自己的观点以后,全班学生经过短暂的沉思后都给予这名男生最热烈的掌声。继而引导学生要尊重他人首先就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有的时候尊重可能比帮助更重要,冷漠有时其实也有温度,如何做到更好地尊重他人是需要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