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巫若子,苏毅 字数:3304 点击:

摘 要:《染整工艺设计》是高职染整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必修课程,属纯实践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整合和应用染整专业知识,掌握染整产品工艺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获得从事染整生产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文从教学过程中的体会试图探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染整工艺设计;小组合作;实践教学;高职教育

《染整工艺设计》课程是高职染整技术专业的学生完成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综合性专业主干课程,开设在第五学期。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整合和应用染整专业知识,掌握染整产品工艺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获得从事染整生产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然而目前现实的主流教学多数仍以知识传授为其目标定位,口耳相传的教学方法既体现不出教师活动的主动创造性,也看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本着培养染整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关键能力,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牢固掌握染整工艺设计相关知识及其应用是该门课程改革的重点。为此,我院染整技术专业不断积极进行教研教改课题探索,针对这门课程,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与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以《染整工艺设计》课程为例”的教学改革项目。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染整工艺设计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使学生在分工协作中学习相关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具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参与意识的发展。在国内高职教育探索中往往适用于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构成合作学习包括积极依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小组自评五个基本要素。

2 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及原因

目前,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等“口号”喊的是比较响,实际情况是老师布置了任务、分了组、学生讨论得欢,收效却甚微,合作学习很难真正达到通过转换角色带来的共同提高的目的,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有的老师认为将同学进行简单分组、将课桌摆放形式进行调整,丢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随便说两句就是合作学习,有的合作学习既无有价值的讨论,组员之间也无互动交流,彼此合作的时间很短,教师要么在讲台上等待结果要么在学生讨论时随意走两圈了事,缺乏对学生的适时指导。

从表象上看,合作学习是分组、讨论、学习,但讨论交流、分组学习不一定就是合作学习,只有真正有原则的分组学习、有内容的讨论交流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合作学习。

2.2 对合作学习的构成要素不清楚

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学生表面上讨论的风风火火,其实要么就是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同学听,要么就是各说各的,没有思想的碰撞,组内缺乏合作性,要么就是在讨论和课题内容无关的话题。因此,前面提到的五个基本要素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一开始就要明确有正确的分组,让小组之间存在公平竞争,让组员之间重视合作的需要和合作的技巧。

2.3 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价

有的老师上课一开始就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自己则“袖手旁观”或是“蜻蜓点水”的游走于讨论的各组之间,到了小结环节时,往往让每组选派一个代表进行发言,然后根据其成果评定各组分数,造成了每个组的竞争变成了优秀生之间的竞争,学习有惰性的学生也因此逐渐有了“等(下课)、靠(边站)、占(便宜)”的思想,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缺乏监控的自由放任的状态。

故在《染整工艺设计》这门课的教学中,笔者着重试图在如何合理分组、如何设定任务情境、如何组织课堂、如何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

3 以“染整工艺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1 小组划分方法与策略

包括小组成员构成的人数,小组成员构成的均质性和异质性,小组成员构成的正式性和非正式性,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与变换等。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他们以往习惯于个体的、接受的、知识学习导向的学习,致力于合作的、探究的、能力培养导向的学习方式变革,让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因此,本门课程采用3~4人/组,根据平时课程表现将每组的人员在性别、课堂表现灵活性等方面进行划分。

3.2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与学习方法研究

包括如何获得小组合作学习所需的启动知识,以获得知识为宗旨的小组合作学习,以竞赛为宗旨的小组合作学习,以社会参与为目的的小组合作学习,以讨论为主要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等。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挣脱学校、教室的束缚,把实训基地同样作为学习的场所。摆脱教材的限制,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资源,开放教学内容。具体来讲每个任务的选取可以是由老师布置,可以由小组商议,可以来自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际过程监控,根据不同规格特点的加工织物工艺参数会有所不同,因此必须考虑工艺设计的合理性和产品质量的检验。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每位成员都需要调动起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模拟企业工艺设计的真实过程,力求做到零距离对接工作岗位。

3.3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的教学环境开发

包括教学软环境开发,如在关键能力和职业技能分析的基础上按知识学习、能力和态度的形成规律编写教学大纲、教材、案例汇编、实训指导大纲、技能学习指导书等;教学硬环境开发,如别具匠心的教室设计、资源室设计、实训场所的设计等。为此,我院本课程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的《染整工艺设计》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收到良好效果。采用行动导向教学,设置学习情境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甚至通过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既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的关键能力。

3.4 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考核评价

体系

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具体来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指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内驱力和自觉性;评价性的多元化包括书面评价、汇报展示以及过程性评价等多种形式,本门课程就在考核中引入小组答辩的方式将过程展示、专题论文综合在一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依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级别的考试,淡化了评价与选拔功能,多角度的评价学生,注重个体的发展性评价。例如,本门课程建立了每组的档案,,每组中的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激励性评价,从而能够较全面、系统的掌握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

《染整工艺设计》实训模拟了企业产品加工的全过程,内容包括工艺设计以及过程中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检测,涉及到漂、染、印、整四大技术所有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对提高我院染整技术专业的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改善,纷纷表示通过这种方式专业理论知识得到了系统的复习、巩固,专业技能得到了系统的训练,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缩短了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受到了珠三角纺织印染企业的欢迎,每年我院毕业生都表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杨爽.高职学生合作学习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职教学院,2008.

[2] 张志俊.合作学习有效策略在高职院校任务驱动教学中的运用[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 侯翠芳.高职纺织染整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纺织教育,2008(1).

[4] 刘德驹.高职高专染整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时刊,2008(10).

[5] 张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染整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J].辽宁丝绸,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