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424 点击:

【摘要】语言和文化唇齿相依。美国语言学家Sapir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无法脱离文化而存在,,无法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观念。”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习得者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更精确地掌握该语言。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必须将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中学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 
  一、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著名语言学家E. Spais在其Langage 一书中指出: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Thomas (1983)提醒人们,在跨文化交往中语言应用不当或对文化习俗的无知往往会造成社会语用失误和交际障碍。我国学者胡文仲指出(1994),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语言学家威多森指出,外语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掌握要达到像使用本族语那样熟练自如的程度,有许多文化差异要理解,沟通。Kramsch指出,研究文化差异的目的在于将语言教学与目的语文化联系起来。 
  二、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现状 
  由于中考,高考所带来的升学压力,英语教学将重心放在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上。近年来跨文化交流元素和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逐渐受到关注,但词汇语法的地位依旧不可动摇。学习者英语表达及写作训练在语言使用不得体,语言错误是表层结构问题。究其因是背后的文化障碍,这必将将造成交流的不愉快乃至误解,最终阻碍人际沟通。 
  三、中西文化差异 
  1.地域文化差异。地域文化的不同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表达也存在差异,也就造就其在表达某一现象时以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语言形式。如汉语言文化中,“东风”意指“春风”,是“温暖”,“生机”的象征。而对于英国人来说由于气候和地域差异造就了其东风是来自欧洲大陆北部的寒风。英国的“西风”是温暖的,寓意着“希望,力量,生命”。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就表达了对西风的赞美歌颂。其中最为经典的一句‘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away.’而在汉语言中“西风”是“凄凉,萧瑟”的象征,隐含着一种悲情色彩。如“喝西北风”,马致远在《天净 
  沙·秋思》中所写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宗教文化差异。在中国,佛、道教影响深远。在中国人的对话中经常出现如“老天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佛教也深深渗透于中华文明中,如“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基督教在西方国家是主流,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诞生了许多与上帝,教堂,魔鬼有关的短语,如”God knows” (天知道),“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3.文化典故差异。英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神话典故,如我们用闭月羞花来描述女子美丽的容颜,而英语中源自于莎士比亚戏剧《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的典故“a Cleopatra(克娄巴特拉)”来形容绝代佳人。再如Achilles’ heel(致命弱点),Sup with Pluto(与普路托共进晚餐,引申义为“死亡”)。Cordian knot(难办的事)。中国也有极具民族特色的典故如,“乐不思蜀”“掩耳盗铃”“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通过中西方文化比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收集,总结,归纳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指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进而深化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语言所传达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异同并建立积极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通过中国与英语国家在问候,告别,道歉,祝福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中中西文化差异。 
  2.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培养中学生跨文化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展现英美人们真实生活的音频短片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练习地道纯正的英语口语,进而深化中学生对英语及英语文化的理解与内化。比如,在讲解“圣诞节”这个西方传统节日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走遍美国》中的一段专门介绍圣诞的记录片,让同学们深刻感受英美国家是怎样过圣诞节的, 引导学生将其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进行对比。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下,不仅能为学生带来听觉视觉的震撼,其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会被激活,进而有利于深化对不同文化的感知。 
  五、结语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英语词汇与语法的传授,更需要英语文化与文化交际的导入。语言教学应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提高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建立起一套英语思维模式。同时亦不能将文化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西方文化的导入,而应帮助学习者正确对待各族文化,领悟其文化内涵,进而跨越文化障碍。 
  参考文献: 
  [1]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Thomas,J.“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Volumn 4,p91-112,1983. 
  [3]Shweiter & Simonet 1921,见Sysoyev 2002)Sysoyev,P.V(ed.)Identity,Culture,and Language Teaching[C].The University of Iowa:Center for Russian,East European,and Eurasian Studies,2002.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杨唱(1993.02.23-),女,河南信阳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