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9192 点击:

  【摘要】课堂氛围的创建和控制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结晶,是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本文结合所观察的一节教学内容对课堂氛围的宽容度和控制程度进行了理论与实际方面的分析。
  【关键词】课堂氛围 教学 宽容 控制
  一、引言
  对课堂氛围的研究,国际国内在这方面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就国际的研究来说,有行为视角的课堂氛围研究,人本视角的课堂氛围研究和潜意识视角的课堂氛围研究。行为视角的课堂氛围研究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是行为主义者从行为视角关注课堂氛围的研究,行为主义认为意识是难以触及的,故而将研究对象定义为行为,这是从行为视角进行课堂氛围研究的根本原因,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结构对课堂氛围的影响,群体不是简单个体的总和,个体在群体中会产生不同与单独环境的行为,班级群体的内聚力会直接影响课堂氛围存在的形式;二是语言交往对课堂氛围的影响,即课堂中学生的言语行为对课堂氛围的影响;三是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课堂氛围是与个性及其社会心理现象相联系的情感力量和认知力量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课堂氛围与教师变量、学生变量积极相关,班级群体越感兴趣于解决问题,课堂氛围越好,教師秉承的传统教育观念和采用的控制行为越弱势,课堂氛围就越好,班级里传统的东西越少,课堂氛围就越好。人本视角的课堂氛围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随着西方倡导人类潜能和教育人性化而兴起的,认为教师应该成为“促成者”,教学的关键不在知识的传授,而是以良好的心理氛围的形成为准绳,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氛围。潜意识视角的课堂氛围研究旨在创设一种激发潜意识的外部环境,将人的特点、需要、心理活动机制作为课堂氛围创设的科学根据,创造特定的环境进行教学。国内对课堂氛围的研究最初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90年代后将课堂氛围列为一个论题加以探讨,其中涉及到教学领域和课程领域的探讨,认为课堂氛围是一门与正式课程同时影响学生集体的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心理成长的隐性课程。
  二、课堂控制理论
  在教学过程,教师对课堂的控制程度和宽容度是重要的因素。有学者认为课堂控制过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课堂控制是对行为的调整和组织,它既包括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理解和控制,也包括学生自己对课堂行为控制的身体力行;二是课堂控制的同时是教师认真检查师生关系中发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问题行为性质的分析理解,调整教师自己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反应方式。第二层含义的控制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第一层含义的控制服务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师课堂控制实践的双向机制。有学者认为教师的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保证教学的优质高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过程。课堂控制不是对学生行为的简单约束,而是对学生思维路径的导引,是对课堂中流动信息的捕捉、加工与处理。具体来讲,其意义在于限制偏差的双积和适应环境的变化。还有学者认为课堂控制可分为眼神控制,态势控制,位置控制,问题控制和言语控制。
  为了将理论结合实际,也为了看看真正能够创建良好课堂氛围的老师是怎样做的,我选择了观摩范谊老师的一堂课,课程的教学内容为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授课正式开始,我的观摩也正式开始。这堂课要讲的是Dynamic Process Models of EFL Learning and Teaching,以下是将范老师的讲课与影响课堂氛围的相关因素这一系列理论相结合进行的分析。
  三、与理论相结合的课堂观察分析
  课堂氛围的宽容度。在课堂观察记录方法表格上,我看到其被分为六个小部分来衡量宽容度高低的标准:学生奖励的应用,惩罚的数量,运用学生的观点,正式规章制度的实施,对学生要求的答复情况,惩罚措施的运用。在范老师的讲解过程中,突然某学生打断其讲话,向他请教双语教学究竟可不可以算是一种正规的教学模式时,范老师并未表现出被打断话题的恼怒,并未责备该学生的行为或呵斥其认真听讲,而是适应学生的需要,和颜悦色地表示将正在进行的话题结束时,对全班讲解该问题。在前一话题结束后,范老师果然履行了承诺。在范老师的讲解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时时有同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且范老师也常常在讲解到某一点时,先不做出解释,而是让同学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再同学们表达观点时,范老师一直保持微笑倾听的状态,即使在同学的回答片面或不妥的情况下,范老师也对其中好的,新奇的想法表示鼓励和赞赏,巧妙地将其中不恰当的进行纠正,譬如在讲解到teacher qualifications时,范老师首先向提问了几个同学,询问其对该概念的见解和看法,在此过程中允许没被自己点到的同学自由发言,并对所有的回答都表示了赞许和鼓励,同时提出意见,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勇气和信心,再诱导学生走向对这一概念的权威、恰当的解释。总之,范老师的授课行为符合高宽容度中的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提出表扬或给予鼓励,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认可学生的观点,教师适应学生的需要,点头示意或利用其他表情表示赞许,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获得正确答案,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仍鼓励,教师与学生达到观点上的一致与情感上的共鸣,是高宽容度的教师行为。
  课堂氛围的控制程度。在课堂观察记录的表格上,课堂控制情况也被分为六小点进行衡量:学生自发反应,教师的讲解,学生拭越雷池的行为,教学目的定位,学生发起的反应,教师的权威。在授课过程中,范老师注意到学生似乎对双语教学这一流行教学名词感兴趣,就花时间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尽管这不属于教学计划的一部分。范老师在讲解该问题时并未枯燥地讲解教育界的观点,而是结合国内双语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在新加坡教书时的所见所闻生动有趣地阐释了这一现象。在接下来的授课中,范老师有意安排了一场课堂讨论,即对“教学”这一概念的看法,究竟什么是“教学”,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范老师没有评论同学们谁的观点正确或谁的观点错误,而是允许同学们自由发挥。不仅如此,他自己也站在学生的高度与同学们进行了平等的交流和讨论。这个讨论持续了很长时间,结束时同学们仍意犹未尽,范老师自己也高兴地说,“没想到讨论这么热烈,把全班都调动起来啦”。在课程结束时,范老师为学生提供10个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总之,范老师的授课行为符合低程度控制中的教师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对于课程内容教师允许学生自己做出自己的分析选择,对于学生自己怕工作,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供大量的学习材料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活动并使之成为学生关注的中心,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检验自己的观点,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范老师的授课属于低程度控制。
  四、结语
  通过这次课堂观察,我认识到课堂氛围的宽容度与控制程度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整体氛围和教学效果,影响到教师能不能刺激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会提高学生在课程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生豪.浅谈课堂控制[J].青海教育,2002(1-2).
  [2]李定认,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吕立杰.教师课堂控制与教学效率提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
  [4]苏东水.现代西方行为科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5]张晓珍,林宁.论小学教师有效的课堂控制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6(8).
  [6]张引.西方课堂气氛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