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092 点击:

  【摘要】一直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就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从小学到高中甚至是大学。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学生学习英语除了老师的课堂讲解就是靠自己平时死记硬背。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学习的是“哑巴英语”,根本无法做到用英语去进行真正的交流。尤其是在高校的英语教学,除了这方面的问题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问题。现在,我们就要去认识这些问题,思考,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高效英语教学 问题 思考
  我们的高校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存在这很大的问题,不仅是我们的教学方式甚至是一些课程制度的安排上都存在着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了英语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就要将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解决。我们应该用更好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去帮助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学好英语,帮助他们能够用英语去交流,而不是只会用英语去应付考试。尤其在当前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抓住这次机会,积极创新。于是,我在这里提出了几点关于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考意见。
  一、师资欠缺,教师教学水平有限
  在现在的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教师资源欠缺。英语老师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重大的影响,一名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除了专业能力,他还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等。另外,作为一名教师还需要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一名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在现在的高校中,很多老师受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筋疲力尽,很难再有精力在自己的专业和教学上下工夫。很多老师就算写论文也是为了职称,很少有老师回去真正钻研自己的教学。这也就导致了教学难以创新,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高。
  二、多媒体的利用不当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还能满足学生的听说需求,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但是,在现在的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很多老师只是用多媒体进行课件的展示,没有将多媒体技术与我们的英语教学进行良好的结合。导致学生觉得英语学习乏味、无趣。同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只是辅助性的,不能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找到最恰当的方式,良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影视剧,赏析英文歌曲。大部分学生他们可能对于英语学习没有兴趣,觉得英语单调乏味。在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剧,或者安排大家对英文歌曲进行欣赏。英语国家的很多影视剧、电影等的情节发展对于我们这种习惯用中式思维进行思考的人来说,是新奇的、有趣的,学生在观看的时候会觉得新鲜刺激。同时,由于英语国家的文化等和我们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以免适得其反。将多媒体技术进行良好地使用,不仅能有助于学生口语、听力的提高,还能增强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三、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不高
  在高校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同学仍旧没有注意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可能从前英语就不是很好,于是,在大学他们仍旧像初、高中一样对英语不在意。甚至有一些从前英语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由于大学的氛围比较轻松,而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在大学,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而在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自己的英语水平、英语交流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进行分析、进行解决。其实,学生的这种做法和大学里宽松的校园环境是脱不开关系的,大学校园里,一切都是学生自主去学,老师不会压着学生。所以,我们老师就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给予学生适当的压力。比如:经常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英语比赛,学校或者是其它的地区性的、国家级的,很多学生根本不会主动去参加。于是,老师就可以进行一些和平时分挂钩的机制,促使學生去参加这类比赛,让他们通过比赛得到锻炼,因为比赛而去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
  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英语的重要性我们都已经知道。所以,我们就应该学好英语,尤其是大学生,更应该学好英语,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用在日后的工作之中。但是,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一定会给我们老师带来挑战,但同时,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机会,去帮助我们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地去改变、去创新我们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的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提高能力,那么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机遇。而如果我们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那么我们自己的教学可能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自己的学生可能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新事物,勇于改变。
  参考文献:
  [1]孙倩.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章,2014(3).
  [2]陈宗伦.高校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六大误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