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9675 点击:

作者:刘静
  【摘要】英语本身属于印欧语系,与汉语所属汉藏语系有很大的不同,不论从语音的系统还是从文字结构来看,其运用和修辞的方法也完全不同。在英语和汉语的翻译中,绝大部分时候是不能够找到对等的语言进行翻译的,这就导致中英互译中产生了不可译的现象。由于每个民族在文化上都有很独特的文化现象,因此在译文上所产生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我们在翻译中所强调的“不可譯”现象。本文主要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的文化进行全面的阐释。
  【关键词】翻译 不可译现象 民族文化 阐述方法
  引言
  翻译本身是将一种语言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更好地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表达的工具。翻译本身也存在着跨文化交流的活动。而从表面上看,翻译虽然是两种语言的一种转换过程,但本质上也反映了不同社会和层次的一种文化交流和迁移。而不少专家也认为,翻译实际上是译作和原作之间的一种相思的语言思维活动。用自然而又真实的含义将原文中的信息再现出来,从而实现一种从语义到文体的跨越。而虽然界定翻译的定义有千万种,但是无不传达着不同的语言之间是可以实现互相的转换的,而这中间体现出来的是文化的不同。
  一、不可译性的概念
  从结构上来说,英语和汉语的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本身都存在着偌大的不同,但是总体而言,这是没有办法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去找到对等的语言的。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将原来的一种语言更好地翻译成目的语或者是纯粹的翻译语言,这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和意义的损失,这种概念也就被称之为“不可译性”。而关于“不可译”性主要可以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二、英语和汉语文化差异中的不可译性表现
  1.传统文化。英语和汉语的不可翻译性最初是可以从传统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出来的。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主要存在着“令尊”、“贵姓”、“赐教”、“令堂”、“千金”和其他不一样的词语。而且这些词语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不一样的背景和含义。再例如,在中文中也存在着包括“犬子”、“寒舍”、“鄙人”和其他不同类型的词语。但是,在英语的表达中一般也就会用到包括“his Majesty”,“your excellence”,“Dear Miss Cao”和其他词语。而如果将汉语中的“犬子”翻译成dog son或者将汉语中的“寒舍”翻译成“cold house”,那么这个翻译的过程肯定显得非常说不通。
  再比如,在汉语中有包括愚公移山,四面楚歌,三顾茅庐,各显神通和其他类型的成语。应该说这些包含着历史典故的成语是汉语中的一大特色。这时,即使我们能够直接懂得蕴含在成语中的含义,但是却没有办法更好地用英语翻译出来。这时也就存在了所谓文化中的不可译现象。
  2.风俗习惯。“民以食为天”,中国的美食享誉世界。这其中不光包括常见的八大菜系,更包含着各种不同的烹饪方法。常见的烹饪方法主要包括煎、炸、贴、烩、煮、炖、烤、熏、堡、扒和其他几十种烹调的方法。但是,在英文中只有包括toast,boil,bake,stew,steam,simmer和其他简单的烹调方式。而风俗习惯的不同也就造成了在中文中存在的烹饪方法没有办法很好地翻译成英语。再例如,像中文中的“煎饼”、“麻婆豆腐”、“小笼包”和其他一些词汇,其实在汉语中根本没有办法找到对应的词语,因为在英语中本身就不存在对应的概念。
  3.宗教文化的不同。在中国,佛教和道教是最主要的两大宗教,翻译成英语是Tao-ism和Budehism。而西方的主要类型的宗教为基督教和天主教,这样在翻译的过程中自然也就会存在诸多的差异。例如,在中国的道教中存在着“元始天尊”、“道士”、“天师”、“三清观”和其他类型的词语,这些词语如果直接翻译的话就会失去其文化的底蕴。例如,如果把三清观翻译成Taoist Temple的话,其实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失去其最基本的文化底蕴,所以干脆直接翻译成“san qing guan”,那么其翻译的效果也会更加好。
  4.地域文化的不同。因为中国幅员辽阔,而且又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其地域的差异会形成不一样的地域文化。例如,在中国的气候上会有包括:雨水、小阳春、梅雨、三伏、秋老虎和三九等词语。如果直接把“秋老虎”翻译成“autumn tiger”,虽然翻译的方法非常形象生动而且引人发笑。但是如果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话,就会直接把它理解为是秋天动物园的老虎。再比如,在翻译“三九”这个词语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把它翻译成“three and nine”,就会直接让外国人误以为那是一个数学概念。而在中国的中医文化中也存在着包括“经络”、“穴位”、“火罐”、“阴阳”和其他药物名称,这时候如果用英语来翻译的话,那么效果就会很不好。
  5.习语和谚语方面的不同。在汉语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包括成语、习语和谚语等多种类型的语言,他们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能够形成的,本身也具有着丰富的内涵。例如,在汉语文化中经常会说的“害群之马”,主要就可以被翻译为“black sheep”,“笨得像一头猪”则可被翻译为“as stuipid as a goose”,“说曹操曹操到”则可被翻译为“talk of devil”,“瓮中之鳖”则可被翻译为“a turtle in a jar”。
  三、解决文化中不可译现象的思路和对策
  中英文化的差异最终会造成不可译性的现象,但是在翻译学界,总体有着“意义对等优于形式对等”的理论。我们要尽量在忠实于原来句子含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翻译。如果能够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跨越这种文化的差异从而实现更好地翻译,那么其交流的目的也就能够很好的实现。一般来说,应对不可译现象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直接翻译加注释。例如,在翻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语句时,通常采用“This Sima Zhao trick is a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如果仅仅采用这种翻译方法的话,那么一般人是很难读懂这句话的含义的。因此需要在后面加上一句如下的注释:Sima Zhao 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Sima Zhao’s intention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在文章的翻译中可能的确会存在大量的中国文化的词语,如果只是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的话,虽然在更多的时候可以进行翻译,但是确实不是最佳的翻译方法。很多时候,阅读者如果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前面的内容,那么将不得不反复停下来去翻阅之前的注释,这其实在最终会给人阅读很不流畅的感觉。而且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入了太多的注释,整篇文章的结构将会显得很不平衡,这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也就会降低原文章的艺术感和美感。
  2.借译法。虽然英语和汉语很多时候看似在结构和用词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其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例如,在汉语中表达的“吃的像一头猪一样多。”在英语中可以用“eat like a horse.”又例如,汉语中存在的“爱屋及乌”用英语翻译则可表达为“love me,love my dog.”又例如,汉语中的“金蝉脱壳”,用英语来表达的话就可以表达成“throw sb of the scent”.类似这样的翻译有很多,虽然借用的物体有所不同,但是所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3.移植法。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国际交流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密切,一些所谓的词语正越来越多地被移植入英语的学习中。例如,在英语的学习中存在的“Mp3”、“DNA”、“CEO”和“T-shirt”等词语,其实采用的都是音译的方法。我们完全可以依据当时的语境和目的等方式来让读者更好和更加灵活地使用这些方法,只要翻译的好,那么自然也就会给人很好的感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汉语和英语文化和习俗方面的差异,自然会直接导致英汉互译之间存在巨大的障碍。只有通过对原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透彻地运用一些科学有效的翻译方法,,那么这些由于文化所造成的不可译的现象自然也就能够更好地得以解决。而且,随着今后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也会直接转化为可译。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修辞与翻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3): 28-32.
  [2]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3):38-42.
  [3]黄新渠.汉译英基本技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3):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