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155 点击:

作者:吉文婕
  【摘要】本文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指导理论和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分级教学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不断完善。文章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建议:强调自愿报名原则,建立级别升降制,加强教务管理,注重师生心理疏导,才能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分级教学模式;实施困难;完善建议
  【作者简介】吉文婕(1984.02-),女,汉族,广西柳州人,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一、分级教学内涵
  “分级教学”是指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依照认知规律和语言学习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给子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人人有兴趣,各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体现成功教育,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英语素质。
  二、分级教学的指导理论
  1.“以学生者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习者为本,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以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因材施教,,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2.马斯洛需要层次。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很好地满足了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中较高层次的需要即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分级教学模式
  在以自然班为单位的英语课堂中,基础好的学生感觉“吃不饱”,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又听不懂,那么这两类学生的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普通的英语课堂上都无法得到满足。以机械系为试点,我院从2017级开始实施大学英语的分级教学,分成实验班和平行班两种模式。实验班的教学侧重点是:1. 强化口语+写作训练环节;2.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3.根据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要求来设置课程内容;4.依托IEERA国际英语口语认证考试等考证形式;主要表现为线上和线下的结合,1.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2.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为主(主要以课堂活动为导向)或者鼓励学生参加CET四、六级口语,IEERA口语三级等考证。实验班注重过程性评价量化部分,占期末总评成绩的60%,由以下课堂活动构成:单词领读 5%;单词汇报 10%;段落翻译 5%;主题展示 15%;篇章写作 20%;词汇作业 10%;口语测试 15%;辩论等附加形式10%;考勤10%。而平行班以完成大纲一般要求为重点;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基本运用能力为目标;平时和期末机试成绩各占期评成绩的50%。
  四、分级教学的存在的困难
  1.划分原则难以科学和合理。2017级和2018级我们采用的只是通过入学考试的分数来决定实验班的名单,原则过于单一;2019级我们采取宣讲,自主报名和入学考试成绩来筛选实验班的学生名单。我们相信兴趣会是学生学习的永恒动力。然而实验班挑选出来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和不同的自然班。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接触不多,重合面较小,这样一来,实验班上的课堂互动和小组活动在开展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低于预期。2.教务管理滞后。将分级教学模式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在考试安排、成绩存档、学生出勤以及教师考核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帶来挑战,管理难度较大(比如,排课冲突)。分级教学的实施,导致教学管理的滞后性凸显,无法保证有效的教务管理,致使分级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面临困境。而教务管理的滞后和失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英语授课教师威信,甚至降低学生学习士气。3.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较大。分级教学易使实验班的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或者使平行班的学生自信心降低从而从整体上影响全部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
  五、完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建议
  1.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分级教学实验班。在自愿报名学生的范围内开展分级教学。如果报名人数太少,可以再考虑是否开展分级教学。2.打破级别终身制 , 建立灵活的级别升降制。采取升降制。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实验班的学生经过这种流动学习,既有动力又有压力,使其越发积极上进。对于未被选入实验班的学生来说,通过这种流动,使其看到希望,越来越有信心学习。3.强化分级教学管理。分级教学管理是分级教学应用有效性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决定大学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学管理跟不上分级教学的实施,将造成分级教学混乱,无法提供有效的教学,最终导致分级教学功亏一篑。4.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本文主要针对我院在英语分级教学方面存在的困难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一步实现对我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模式探索。时代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理工类大学生的英语分级教学还需要不断创新,在摸索中努力前行,实现健康稳定的长远发展,为我国培养更多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颖,李孟歆,侯静.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3-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