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9289 点击:

作者:郅允
  【摘要】高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通常较为重视语言技能的提升,而大多数学生在真正的口译实践中却常常因为交际技能的匮乏不能发挥出自身实力,不能随机应变,脱离语言外壳。笔者认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口译课应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贯穿实践模拟口译练习,加强交际技能的构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通过非语言技能的积累来反思自身的语言技能需求,站在讲话者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渐形成释意理论观和篇章翻译观,摆脱逐字对译的习惯。
  【关键词】口译教学;释意理论;交际技能;非语言技能
  【作者简介】郅允,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一、释意概论
  释意学派(la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la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
  从文章结构来分析,一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进行的翻译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词语层面、句法层面以及篇章结构。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traduction linguistique / linguistic translation),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流派学者它认为:成功的翻译应在篇章的层次上进行,即对篇章进行释意,因为句子是语法上的单位,篇章才是语义单位;翻译所译的是意义,而不是语法,不是单个的字词句。原文和译文的等值表现为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即译文能在其读者或者听众那里产生与原文一致的效果。为达到此效果,显然不能以词句,而应以交际意义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因此,往往在口译课堂上,教师会把以篇章为单位的练习作为重点训练内容,比如记忆训练、复述等。
  以塞莱丝柯维奇为代表的释意学派指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传递交际意义。口译教学与笔译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教学中所侧重的交际意义。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贯穿以交际为中心、篇章为单位的翻译观,积极培养学生的释义理论观,笔者认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口译入门者完成只关注词义翻译到篇章灵活思维的转化。
  二、 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培养目标
  大学本科口译课的性质是教学翻译,是外语教学的一种有益手段,但是大学本科口译课也可以为翻译培养作出贡献。作为一门口译入门课,口译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口译的基本概念、口译的策略和技巧,也可以对口译进行尝试,进行一些口译训练,为将来真正意义的口译训练打好基础。
  现在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中,口译教学通常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共设两个学期的教学课程。第一个学期介绍口译相关概念理论,开展视译训练、听辩练习,从而打好口译基础。第二学期进行口译进阶,使学生能够在听辩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联络口译以及交替传译。从而在完成口译学习后,大多数简单的口译可以很好地完成,优秀的学生可以完成会议口译或交传任务。
  笔者发现,大多数高校的口译教学大纲以及口译课堂教学往往比较强调语言技能方面的提升,而对于交际技能方面的介绍或者训练则比较欠缺。而综合口译入门者常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学生一开始往往会停留在词义、句法的表层翻译,无法真正做到“脱离语言外壳”,以及站在发言者的角度通观全局地进行篇章翻译。这样一来就为口译译文造成了很大的局限,使译文听起来不连贯,不能传情达意,毫无美感。基于此,笔者认为相对于强调语言层面的教学,交际技能方面的训练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改善口译初学者的口译质量。
  三、 交际技能的构建策略
  1.模拟不同环境下的突发事件,引导学生寻求应对策略。通过在课堂进行模拟的口译操练,可以让学生以不同的视角来评价口译质量。例如,让做发言者的同学来评价译员的翻译质量或让听众评述现场的实时感受,以及让译员进行自我反思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发言者/讲话人在课前进行发言稿或对话的设计,同时可根据任务的具体难度,要求讲话人合理制造障碍,听众给予译员干预等,教师通过设备进行录像,之后集体评价并分析,让译员得到反馈。这种训练往往应用于联络口译的实操中。根据陪同口译中可能出现的情境设计对话,笔者认为在具体情境的设置中,可以以下几个角度加以参考:(1)陪同口译现场环境。教材或者参考书上联络口译往往设置为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中英双语,话轮彼此交替。这种情境较为理想,而在实际口译中可能会出现团组的接待,译员也许会面对多个讲话者或者面对多个翻译对象,在这种情况下,译员必须要知道自己所服务的重点对象或者在具体话轮中应该关注的内容。除了语言方面的处理技巧,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交礼仪方面的内容,比如明确双方讲话人的身份或职务,走路、说话时和客户之间保持的距离以及站位等。(2)口译中讲话人提出的工作要求。教师可根据自身或者陪同口译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具体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或者设置应用到课堂训练内容中,观察译员临时反应。例如,译员对讲话人的内容进行简化,引起讲话人不满,讲话人提出质疑;讲话人特别提出要求译员翻译不好处理的专业术语或者字词等。
  2.译前准备的方法与效果。在真实的口译任务中,译前准备是译员必须要做的工作,它为口译任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而在高校口译课堂教学中,往往更加重视的是语言技能的积累,很少涉及译前准备的策略。笔者认为口译是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仅停留在语言或理论的指导,实践经验与总结才更为重要。对于英语专业口译入门者来讲,帮助他们寻找处理现实问题的策略远比理论的积累更为紧迫。对此,教师应在课堂上予以译前准备的指导,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资料收集等相关准备,课堂练习时展示效果后分别进行评析总结。对于课前准备,笔者认为联络口译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口译任务背景信息收集。首先,让学生分组确定彼此的任务和角色。主题和角色可由教师来指定,每组的两名讲话人自主搜集相关材料和身份、相关业务背景,设定谈话内容。译员则根据主题和双方身份背景来预测需要的信息,并进行收集准备。(2)角色预期。译员必须根据联络口译或交替传译任务中出现的讲话人进行角色分析,包括讲话人的履历、性格、说话方式和语速等。在此基础上根據任务背景来预测讲话人发表讲话或者交谈的目的。可能用到的方式,以及达到的结果。(3)词汇准备。综合以上两点内容,要求译员在搜集和预测的基础上,罗列生词表或专业术语等。课堂口译练习后,学生应针对上述提到的三点内容给出文字材料+口头的阐述,之后教师给予细节点评。
  3.译后评价与反思。在各小组翻译练习结束后,首先可要求译员组阐述任务准备过程,展示背景及人物角色材料收集内容。之后,教师将译前准备、译员口译表现评价分级表,发放给学生观众进行评分,并给出教师评语。之后可组织译员组观看过程回放,进行自我总结发言。
  以上口译实践任务过程,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在语言基础技能积累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沟通与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非语言技能的学习也是重要的必修内容。只有具备了此类实践能力素养的译员,才能更加深入地透过现象看本质,脱离语言外壳,正确地理解并应用释义理论,更好地在口译中传达说话人的交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与教学[J].中国翻译,2004(5).
  [2]陈圣白,唐旭.释意理论下的口译教学模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2).
  [3]闵璇,黄敏.联络陪同口译[M].安徽: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