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469 点击:

  【摘要】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然而应试考试和社会大众的认知都注重英语语言结构,课堂教学忽视了口语交流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于,不能准确且恰当地完成语言交流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通过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个维度,加上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关键词】外语教学;口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简介】王悦(1996-),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学好英语是为了更好交流,而在交流时我们经常使用的是口语,因此掌握英语口语对交换有效信息、完成个人生活、工作目标来说,至关重要。现阶段,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缺陷,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文化多样性不断发展、跨国交流频繁,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如何融入口语教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研究回顾
  个体要想交际成功就要具备交际能力。交际能力被认为由“有效性”和“恰当性”两个要素组成。交际既需要个体与周围环境进行有效的交流,同时又要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用适合的方式进行交流。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虽然各个学者存在不同,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同以下总结: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个体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流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四个维度:个人属性、沟通技能、心理适应和文化意识。这四个维度的发展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水平高低。
  跨文化交际研究最早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对跨国工作者的培训上。国外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所占比例并不多。一篇回顾性期刊分析了2003年至2013年在国际主流期刊中发表的有关跨文化交际的文章主题:期刊共有608篇,其中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期刊只有21篇。国内学者单波和周夏宇对2015年至2017年间的西方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进行了述评,在本就为数不多的有关跨文化交际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而言是研究重点。
  国内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末期,从事研究的人群多为外语教师及相关工作者,研究内容也同外语教学紧密相连。跨文化外语教学是我国21世纪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回顾过去十年间的研究,我们发现近两年国内再次形成了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研究热潮,与之相对应的是教育部对不同层级的外语学习者更新了对应的教学指导或标准,强调了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引起了更多学者的重视。
  二、口语教学的综合性问题
  由于受到教育体制和社会认知的影响,英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门应试科目而非交流沟通的语言工具:学生能通过华丽的辞藻和烦琐的语法写出优秀规范的文章,或是轻松地运用单词储备和结构知识来分析课文或阅读,却无法自如地进行口语交流。日常英语考试的分数高低,并不能体现学生真实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没有真实且充分的语言环境也成了阻碍学生口语能力发展的原因之一,为数不多的英语交流也停留在课堂或外教辅导。我们不能否认,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汉语国家,我们几乎没有真正的英语语言环境。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还是机械地使用句型进行模拟交流,而这些模拟并不能代替真实的生活场景。
  即使对学生的考查相对全面、交际环境相对真实,这种情况下的交际还是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学生不能准确且恰当地完成有效交际,甚至有时造成意思的曲解和信息的片面传递,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究其根本,口语能力的习得本身就不受应试教育的过多关注,而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更是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
  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英语在教学中的定位。不同阶段的教学大纲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位都不甚明确,对口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因此教学大纲不能全面的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指导口语教学。
  三、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1. 人格属性。在跨文化交流时,学生由于对本土文化的不确定、不认同,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受教育期间,学生可能参与到跨文化交际最多的时间就是在课堂和与外教等母语使用者的接触中。由于上述观念的影响,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存在偏差,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投射到口语教学中就会变成教师或外教的单方面输出。哪怕利用交际教学法进行简单的真实交际模拟,,学生没有输出也不愿意参与。久而久之,即使在可以满足真实跨文化交流的情况下,例如充分地接触外教、短期夏令营或长期海外留学等,学生也不会主动去交流、碰撞,因为学生对这种交际是不具备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自信和积极乐观的认识,有时甚至充满焦虑,无法在社交中放松下来。
  2. 沟通技能。对比西方课堂,中式课堂大多还是以教师为中心。鉴于身份和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师生之间缺乏平等轻松的对话氛围。而学生对身份的认知和课堂模式会影响学生的部分沟通技能的发展。学生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本身就很少,基本依靠教师的大量输出,而且交流对话时的场景即使有也很单一,缺少角色的多样性和平等性,不能达到100%的真实和有效。所以,学生没有太大可能通过学习等途径,去掌握应对不同场景下处理信息时需要选择并执行不同行为的能力。语用不当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交际成果。同时,对于分数的过分追求也导致学生对旁人的交际展现或行为缺乏关注和观摩,只着眼于提高自身的考试分数。
  3. 心理适应。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过于含蓄甚至不自信;遇到错误或非擅长领域会“躲起来”消极对待。因为对学生而言,长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都认为做人做事应谨言慎行。尤其在学习口语时,英语和汉语的不同让习得变得十分有难度。学生缺乏练习就会不自信,而不自信就会更加不愿意主动练习口语,结果形成恶性循环,原本就薄弱的口语功底没有进步反而可能退步。对因留学海外而相对长时间暴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而言,还有是否適应当地文化的问题。如果因文化环境差异导致的挫折感、压力感等负面情绪不能消化排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就很容易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