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408 点击:

  摘 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完全依靠网络开展教学并不能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对分课堂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它结合了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以及讨论式课堂的优点,加强了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互动。其核心理念是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传递(presentation)”与“吸收内化(assimilation)”以及“讨论(discussion)”的有机结合,即将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进行讲授,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并进行吸收内化,另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留给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及课堂展示。学生优化吸收所学知识并学以致用,最终达到有效输出知识的教学目的。对分课堂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符合个体知识获取的认知心理规律,可操作性强。本文认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值得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对其进行优化,并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完整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对分课堂;课程优化;内化吸收
  作者简介:魏薇(1980.05-), 云南昆明人,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应用语言学;黄睛晶,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语言文化学院。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课堂教学形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翻转课堂、网课以及慕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似乎传统的线下课堂变得没有多么重要,教师的讲授也变得比较多余,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学到知识并且学以致用?专家学者众说纷纭。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提出的对分课堂是针对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種创新型教学模式。它试图融合传统讲授式和后起讨论式两种教学模式,先教后学,讲授和讨论的时间分开,意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后有足够的消化吸收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查阅资料,与同学进行深度讨论并进行课堂展示。对分课堂强调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独立学习能力,认可不同学生的内化速度以及内化方式存在差异性。对分课堂融合了学生的自主建构性和教学的情景互动性,时间上分为清晰明朗的三个阶段,即课堂讲授(presentation)、内化(assimilation)以及讨论(discussion),故简称为PAD。与一些同样具有课堂讨论环节的课堂模式相比,对分课堂创新地把课堂讨论环节拓展为课后讨论以及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双讨论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内化吸收程度,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有所增加,这对知识的输出大有裨益。张学新教授在他任教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课上尝试应用对分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学生反馈良好,对分课堂的目标认可度以及完成评价都很高。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的是,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英语写作现状非常令人担忧。我国学生的英语写作普遍重词汇、轻内容,写作模块化现象严重,缺少新意、千篇一律。黄源深教授很早就提出我国学生英语写作存在“思辨缺席”这一现象。分析2019年雅思考试数据可知,中国大陆考生的写作成绩平均分仅为5.32分,,是四个部分(阅读、听力,口语以及写作)中得分较低的一部分,仅比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另一弱项——口语平均分高0.1分。可以看出,中国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令人担忧。因此,对分课堂与大学英语写作课堂适配度甚高,原因在于大学英语写作是一门重思辨以及实践能力的课程,有效的知识输出(out-put)离不开高质量的知识输入(in-put)以及足够的脑力撞击。
  一、教学实践
  借鉴赵婉莉、南娇鹏执教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PAD模式以及邱爱梅所应用的PAD模式,根据大学英语写作课堂的实际情况,按照对分课堂的思路,笔者在任教的某大学本科阶段英语专业大二第一学期的“英语写作(二)”课程中开展了对分课堂教学实践。选择英语专业本科大二学生作为教学实践对象是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写作能力,思想比较活跃,也容易吸收新鲜事物,但对于不同文体该使用的写作方法、整体框架构思以及文章逻辑关联还有一定知识上的欠缺,也缺乏相关实践练习。“英语写作(二)”一个学期有32个课时,每周一次,每次2个课时,80分钟。课程大纲要求完成教材7个单元,每个单元需要2次课即4个课时。具体流程如下:
  规则讲解+课堂讲解阶段。任课教师在第一周的2个课时内讲解对分课堂的教学流程以及教学重点,介绍学习方法,并完成分组等前期准备工作。同时用课堂1/2的时间讲解第一单元的重点难点和思考题,以备学生为接下来一周的自主学习以及同伴讨论做好准备,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what)以及怎么做(how)。第一次课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去那里学习、利用哪些资源进行学习。
  课后自主学习阶段。第一周的课堂教学完成后,各小组长统筹协调组员时间,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相结合,在下一次上课之前的一周时间内安排自主学习、相关资料收集和组员脑力碰撞,并以书面形式做好详细记录,以便下次课提交教师检查以及课堂讨论。这一阶段是对分课堂的核心阶段,学生学习的时间更加灵活,碎片化学习也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课堂模式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不苟言笑,是权威的象征,因此很多学生对教师有一定畏惧心理,不愿与教师探讨交流。相较而言,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限制较少,同龄人有共同点而且思想上也比较放松,因此更容易碰撞出火花。
  课堂讨论+实操阶段。教师在第二次上课的80分钟里,首先快速回顾上周所学重点,接着检查学生分组自主学习以及讨论成果,每个单元安排1-2组学生进行展示并进行组间评比,教师对于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汇报小组不是只由组长发言,每个组员均要上台,小组汇报后结合自评和他评进行打分并记入期末总评成绩。目前高校教学盛行的“讲授+展示”模式,任课教师提前指定展示小组,每个学期一个小组只精心准备一次展示。而对分课堂模式是每次课堂随机选派展示小组,现场打分,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产生适当紧张感有助于写作学习。同时教师与学生角色对换,教师的角色由课堂主导者变为引导者、鼓励者,学生真正站在了课堂上,变为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明确评价规则后,带着任务去学习,这样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0221007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