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138 点击:

作者:郭家宏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而英语是当下国际性的通用语言,因此,英语也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水平综合性人才。高校英语教学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质量的提升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对问题有着清晰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合理的策略,才能提升高校英语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英语;英语教学;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 郭家宏(1980-),男,汉族,天津人,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研究大学英语教学。
  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教学质量决定了人才的综合素养。英语教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对当前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清晰的认知。
  一、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受到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高校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积极性普遍不高。大多数的大学生在高考过后已经长时间的荒废了英语学习,导致英语基础知识薄弱,难以跟上高校英语教学的步伐。在大学阶段,学生学习更多自我约束,但由于在高中阶段形成的不正确认知观念,使得学生在大学阶段放松对英语的学习。不僅如此,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习惯于接受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在大学时没有了外部力量的约束,学生已经不具有学习的毅力,在面对学习困难时,学生很容易就放弃了学习,多方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学生积极性降低,同时大班化的英语高校教学,也使得教师难以对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二是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在高校阶段英语课程更多的是作为一门公共的基础课进行教学,学生对英语课程大多报以“60分万岁”的心理状态进行学习,这使得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几乎不会专注于英语学习,只是在“考试周”进行“突击学习”,只求考试及格,这种认知观念也使得英语教学难以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师和学校在教学观念上也产生了偏差,一些学校将“四六级考试”作为奖励学生的标准,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将学习目标更多地放在考试上,一些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埋头“刷题”,虽然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知识,无法进行灵活运用。
  三是知识的教育和知识的运用脱节。英语作为一门具有实用价值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体现出英语的使用价值,但现实是大多数的教师忽略了英语教学中的交流环节,导致了理论学习和实践脱离,培养了一大批只会“哑巴英语”的学生,学生没有实践的过程也就难以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提升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策略
  1. 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提升。想要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对班级内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所把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高水平”“中等水平”和“基础水平”,再针对不同学生的水平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样不仅能摆脱教师主宰课堂的现状,还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的提升,进而提升运用的教学质量。
  2. 丰富教学方式扭转认知观念。扭转观念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避免出现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理念,以此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就是应当适当加重实践活动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对于学生来讲,要扭转学习英语的认知观念,深刻理解英语学习对自身的用处,增强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外部监督,合理的利用制度的力量帮助学生进行高效的英语学习。
  3. 创造英语学习的环境。创设英语学习的环境旨在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为学生创设积极的英语环境,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学习,而且能让学生将英语知识渗透到生活经验之中,用这样的方法将英语课堂的理论学习和生活经验进行有机结合,使得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当学生长期处在英语学习的氛围之中,就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英语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的效果,也是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的方式之一。
  三、结语
  在高校阶段,更多地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学生愿意主动自觉的学习,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利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之中才能有效地打造高效课堂,进而达成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侯丽梅,郝竞.组合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提升高校英语教学质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