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5896 点击: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英语学科作为基础课程之一,帮助小学生学习基础的英语知识,包括字母、单词、语音和基本语法等。由于大部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所以不少教师都通过情境活动来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笔者主要针对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活动的设计作分析探讨,并且提出一些有效的设计策略,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 情境活动 设计 
  对于小学生来说,英语知识的学习需要相应的语言环境,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具体的教学主题来创设情境,通过情境活动开展教学,不仅能够促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提升英语表达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并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英语课文的理解。 
  一、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活动的理论依据 
  1.直观教学的原理,由于小学生的心智不够健全,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根据形象思维,英语语言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丧失,而通过情境活动可以将知识具体形象化,对其学习英语知识很有帮助。 
  2.情知对称的原理,小学英语在情境活动中开展教学,认知能力与情感理解是对称而统一的,教师以学生为本,通过创设相关的情境活动,产生“情境在眼前,我在情境中”的教学效果,而小学生在一定的情感基础上,可以加深对英语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再次,寓教于乐的原理,小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情境活动可以让学生融入到一些幽默或生动的情境中,提升英语课堂的趣味性,保持足够的学习情趣,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二、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活动的具体设计 
  1.进行实物演示,从而设置直观情境。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活动是直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设置直观教学情境,让小学生根据英语教材与教师所讲解的英语知识来认识相关的事物,从而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英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进行《My schoolbag》教学时,教师在进行文具单词教学时,可以在课前准备好相关的文具,在课堂上把比较齐全的文具呈现给学生,演示给学生看,接着鼓励学生读出其英语单词,在黑板上进行拼写。通过这种实物演示的情境活动,可以让小学生更加直接形象的认识和了解这一部分英语单词,同时在其脑海中产生一定的形象思维,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见到这些实物就能够说出其英语单词。在小学英语课堂上通过情境活动教学,不仅直观形象,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英语知识。 
  2.加强形态教学,辅助情境活动创设。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形态教学是情境活动的辅助方式之一,教师可以把一些形态语言与情境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小学生受年龄因素的限制,活泼好动、喜欢玩耍,所以英语教师应该充分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形态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中的形态动作。例如,在进行《 What are you doing》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动作单词,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让小学生说出相应的英语单词形式;也可以把小学生进行分组,一组表演动作,另外一组猜出英语单词的形式,可以互换交叉进行。以此来促使学生更加牢固、深刻的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在情境活动中加强对形态教学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激发其学习欲望,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创设问题,把小学生引入情境。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积极创设问题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把小学生引入到情境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与体会一些英语知识该如何正确运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可以创设部分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已经固有的英语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What are you going to do》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师就可以创设问题: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How do you go to school等,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创设情境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学习过的英语知识,同时还可以逐步把学生带入情境中。 
  三、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活动开展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重视这一教学模式,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出发创设有效的情境活动,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帮助其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静,孙国华.小学英语课堂情景活动设计与运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69. 
  [2]潘筱亚.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14:80. 
  [3]张娟娟.情景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