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9255 点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与文化的交流也是司空见惯,本文主要从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为切入点,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以中西文化为背景来看就餐方式的文化差异。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深受中西哲学思想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两种文化的距离相差甚远,了解和掌握这两者差异可以使我们在中西餐桌礼仪上更自如,避免因不懂而不知如何做所引起的尴尬。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中西 餐桌礼仪 文化 差异
      俗话说:“百里不通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世界各国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以及独特的历史发展经历造就了迥异的世界各国饮食文化、而就餐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旨在说明懂得自己本国的文化与习俗的同时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习俗,从而使我们在与西方的跨文化交流中,在中餐餐桌上更好地传递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西餐餐桌上“入乡随俗”,展现我们东方人的良好形象。
      一、餐具的差异
      在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人们在餐具上的使用上也不尽相同,筷子和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的基本差异。中国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主要源于环境不同。我国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因此竹木成为了我国最原始的做筷子原料,而西方国家由于受狩猎文化的影响,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他们以前是马上生活随身带刀,通常是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直到18世纪才有了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但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使东西方人生活观念产生差异。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注重自我个人主义和乐于冒险,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还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中国人在用餐时喜欢用圆桌,用筷子吃饭体现了——团结与和气;不过,随着全球化经济交往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人去西餐厅就餐或西方人去中国餐馆吃饭都已经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了,餐具的使用已没有很明显的分别,很多西方人学着用筷子喜欢吃中餐,而中国人也开始使用刀叉了。
      二、座次安排差异
      中餐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还有正对门的座位为主位。还有在中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与文化。儒家提倡以礼治国、治家。《荀子·修身篇》言:“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因此,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在贵贱相等的前提下逐渐形成尊重老者,以老者为先的传统,在就餐中将年长者安排在坐北朝南或是正对门厅的位置上。所以在座位次的排列可以遵循四个原则:右高左低;中坐为尊;面门为上;灵活安排座。与儒家以君、父、夫、长为尊,为先,以臣、子、妻、幼为卑为后,进而形成了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思想不同,而西餐餐桌礼仪中则是,西方请客通常用长桌,男女主人坐在桌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正式宴会上桌次的高低尊卑以距离主桌的位置远近而定,越靠右的桌次越尊贵,在同一桌上,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贵。
      三、就餐氛围差异
      中西餐桌礼仪的另一大差异,就是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人餐桌上喜欢闹与西方餐桌上倾向于静是中西餐桌礼仪的最根本差异。这源于中西哲学思想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两种文化的距离相差甚远。西方人平日好动,挥手耸肩等形体语言特别丰富。但是一旦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安静的吃自己的盘中餐。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西方餐桌礼仪的细节就显得更加有条不紊。他们采用的餐则是分食制,个人吃自己的盘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汤,互不相扰。還有西方人喝酒也全凭自愿,自己喜欢什么喝什么,自己想喝多少就喝多少,这一切尊重个人主义的体现,说话时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声调。在中国,人们以食为人生之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高谈阔论,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谐。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宴客时,摆在桌上的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有的地方农村宴席不管一个桌子上不管有几个客人甚至都是是八大凉菜八大热菜四个不同的汤,菜的份量很大,越名贵的菜会越显示主人的诚意和好客及客人的身份的尊贵。即使菜已经很丰盛,主人尽全力去准备了主人通常也会说“今天没做什么好菜招待大家,凑合着吃吧”、“菜不是很好吃,请多担待”之类的话。通常中国传统的宴会一般菜都不会是光盘行动,而西方的宴会通常只有四至五道菜,份量没有中国的大,以吃完为主。假如是去别人家做客,吃完所有的菜,表示才好吃,女主人会很开心,她会认为大家喜欢吃她做的菜。面对比较丰盛的宴席,主人一般会说“已经用最好的来招待大家” 的话。从这些餐桌话语我们可以得知:我们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则强调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在人际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另外,中国人见面打招呼语有“你吃饭了吗?”而在西方国家如果问他人“你吃饭了吗?”会让人产生误会,被问者还以为你要请她吃饭呢。
      五、结语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得知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导致了中西餐桌礼仪的不同,而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是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透射着各自的文化元素,它是文化的发展延伸。不过伴随着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也在不断融合,两种文化间也不存在谁好谁坏的,只是不同的习俗而已,而在今天的全球化的社会里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两种文化也在不同的融合,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比如在我们的国家,现在也很流行光盘行动,这是取其精华的体现。相信在将来的社会中,他们将会更加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987.
      [2]高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1983.
      [3]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1997.3.
      [4]游修龄.筷子与刀[M].Agri-history.net/scholar/yxl/yxl175.html.
      [5]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J].文汇报.笔会.
      [6]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M].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2003. 1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