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411 点击:

  【摘要】在浙江地区,目前大部分的高中英语课堂,都是使用人教版的教科书,课堂教学以教授教材内容为主。但是旧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让一线教师和学生都无法完全投入教和学,而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另外,在高考卷中,有较多的文本材料来自外文报刊。在这样的背景下,恰当地引用外刊时文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很有必要,也能更大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外刊时文阅读;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褚斌艳,浙江省平湖中学。
  在阅读教学中,“词汇问题、理解问题、思维问题”是我们首先必须解决的任务(邓北平,2006),但是目前课堂中使用的旧版人教版教材内容,对于目前的高考来讲相对简单一些,内容也比较老旧,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运用能力。而在最近几年的浙江卷中,阅读理解题和完形填空题,大多数文本来自外刊,语言地道,思维清晰。学生在高考卷中遇到此类不熟悉的阅读材料时,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下降,导致失分严重。而这些光是靠阅读理解题的练习来增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教育部,2018)。新课标对于核心素养的各层面的阐释,体现了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的水平。同时,新课标还指出,要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拓展主题语境的内容,同时要补充更多的语篇类型。语篇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单位,承载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传递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张丽莉,2018)。学生通过阅读语篇,获取和处理信息。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外刊时文资源呢?
  一、外刊时文的挑选原则
  浙江高考中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题主要为人与自我(生活学习);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这样几个话题,涉及人物介绍、社会文化、科普说明等各个方面,因此教师要挑选的外刊时文也应该是从这几方面着手。如,2020年1月的浙江卷中,阅读理解A篇和C篇,以及完形填空,都是讲述人与自我这个话题的;阅读理解的B篇以及七选五,都是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语法填空涉及的是人与社会这个话题。所以,从高考实际来看,多关注这三类话题的文章,是教师在外刊时文的挑选上需注意的。
  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人教版的教材,找一些和单元配套的话题,作为同步的课外补充。如,人教版选修六 Unit 1的using language部分,介紹的是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教师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官网找到一些和该博物馆有关的新闻,或者小故事。
  在外刊时文的收集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在线资源,如Reader’s Digest官网,还有一些微信公众号也是很好的材料来源,也可以参考近几年来浙江卷的题目出处。如2020年1月的浙江卷,阅读理解A篇,选自尤多拉·韦尔蒂自传《一个作家的开端》,原文收录在2000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 Free-Response Questions中。我们可以在secure-edia.collegeboard.org这个网页上找到相关信息。据此,我们也可以在该网页搜索更多的文章。阅读理解B篇取材于New York Times,有改编;C篇选自网站Psych Central;而七选五选自British Council网站。
  二、基于外刊时文的阅读教学实践
  1.放眼全局,宏观把握外刊时文。外刊时文的阅读和其他文本形式的阅读教学,在总体的阅读方法上是一致的。首先应从文章整体出发,把握文章的框架结构,理清段落间的关系。
  (1)如果有标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先紧扣文章标题,引导学生预测文章的内容。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续的理解打好基础。
  (2)借助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联系上下文逻辑,进行有效阅读。例如,可以这样提问:How is the passage organized?还有,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等等。
  【教学片段1】
  提供学生一篇选自The Economist的时文,主要讲述的是无现金社会:“数字货币”呼之欲出。在课堂上让学生通篇阅读之后,教师进行提问:What is the purpose of Paragraph 1?学生经过讨论之后,会注意到该题问的并不是整篇文章的写作目的,而是文章第一段的目的是什么。结合解题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第一段写在此处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话题:to introduce the main topic of the text.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文章的基本结构也就出来了。
  (3)从宏观上来讲,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写作目的。主题是语篇的灵魂,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内容(教育部,2018)。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主题,推测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达到共情。如,教师可以提问: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 …? What do you think of that?
  【教学片段2】
  还是无现金社会这篇文章,教师提问: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cashless economy? 在读完整篇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找到能够体现作者态度的词句,从而得出作者是“支持的”态度,选择supportive这个选项。
  也可以鼓励学生和同学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在思想的碰撞中,升华语篇内涵。
  2. 聚焦局部,微观分析外刊时文。(1)在理解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猜测生词或代词的指代。外刊时文的语言相对都是比较地道的表达,不容易产生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