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ji@xiaoyuanyingyu.com
摘 要: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英译对中国传统中医药的对外传播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但《伤寒论》蕴含着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医学和文化,行文简朴却又深奥难懂。本文以魏迺杰和杨洁德的译本为例,从关联认知的视角对比分析不同译本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和翻译补偿方法,探索中医药典籍翻译方法和中医药文化传播之路。
关键词:《伤寒论》;关联认知;文化缺省;翻译补偿
作者简介:刘静(1982.05-),女,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与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级教师科研项目“关联认知视域下中医药文化特色词汇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译本中的英译研究”(项目编号:20SHYB02);2022年度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课题项目“关联认知与文化移情——《伤寒论》英译研究”(项目编号:SCWY22-19)的研究成果。
随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全面實施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开始走向世界,对外传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中医药文化植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化医理精深、思维抽象、语言表达具有浓厚的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色彩,加之不同国家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差异,在英译过程中必须理解源语深层含义,才能将中医药的文化准确而高效地传达出来。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治疗规律的专著,被后世尊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全书10卷,列方113首,药精致密,组配严谨,广泛应用于临床,指导历代医家之临床实践,是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学的必读书籍。虽然其行文简朴,语言直白,但是同其他中医药典籍一样,大量蕴含文化内涵的词汇和表达形成的文化缺省一直是翻译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笔者以关联认知理论为导向,探讨《伤寒论》中不同译者在文化缺省上所采用的不同翻译补偿策略,进行进一步对比分析。
一、《伤寒论》译本
《伤寒论》的英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译著的特点,学界普遍将其翻译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81年至1991年,先后出现过四个译本,基本以节译为主,其目的是为了传播基本的中医药知识,因此多照顾读者的接受程度,多“以读者为导向”;第二个阶段从1992年至2007年,具有代表性的译本为魏迺杰译本和黄海译本,此阶段多为全译本,因为中医名词以及术语翻译有了初步的标准,注重“以原文为导向”,遵从“信”的原则,传达典籍源意。2008年至2017年间,又先后出现了三个译本,分别为杨洁德译本、刘国辉译本和李照国译本,意味着《伤寒论》英译进入了“第三阶段”。现阶段,中医名词术语和英译标准已经建立起来,译本趋于成熟,在尊重典籍原义和传播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完整诠释和再现,并且以“临床应用为导向”。
本文笔者选取魏迺杰和杨洁德英译本为例从关联认知视角探讨源语到译语所产生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两部译作分别于1999年和2009年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出版,是两个阶段影响较为广泛的全译本。魏迺杰(Nigel Wiseman)是生活在中国台湾地区的美国人,潜心于中医翻译,深谙两种中英两种语言,提倡“以原文为导向”的翻译理论,坚持系统化翻译原则。杨洁德(Greta Yang)祖籍中国香港,旅居澳大利亚,学贯中西,借鉴了Wiseman等译者的经验,采用中译英对照的方式,尽显实用特征。两位译者都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中医学知识背景,注重对原意的传达,有利于揭示源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典籍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
二、关联认知与文化缺省现象
文化缺省之现象常出现与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对双方共有的文化知识缺省”。拥有相同文化认知的社会成员,在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三方面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图式,文化缺省就是源语作者在创作中在这些方面进行留白的结果,比如中英双方由于不同文化起源形成了各自特定的文化传统,译语读者第一次接触对方语言文化时会因为缺乏对方文化传统而产生语义空缺,从而在阅读中遇到障碍。翻译行为就是填补源语和译语之间的缺省元素,通过降低缺省程度,尽可能地实现信息传播效果。
关联理论最早是由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是一种语用学相关原则,指人们在明示交际过程中,总是期望通过最小认知努力获得最大语境效果,实现最佳认知关联。换而言之,关联理论跟翻译活动一样,都具有交际认知的特性,关联理论阐释交际认知方式,翻译活动则表现跨语言文化行为。文化缺省与关联认知息息相关,即译者要忠实再现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尽可能地减少译语读者对译文的误读,为达到交际目的创造最佳关联语境。一方面,,译者要了解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翻译,为译语读者创造能够认知的文化环境,使译文达到和原文相同的语境效果。中医英译属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同样适用于关联理论的基础性研究。而各种典籍的对外传播过程中在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势必出现各种文化缺省现象,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认知源语内涵,还要根据特定语境和文化缺省洞悉源语作者的表达意图,找出与译语读者的认知关联,实现源语和译语之间的最大化沟通,这样蕴含其中的中医理论精髓和文化内涵才能被理解,实现最佳沟通效果。
三、翻译补偿策略
通过对魏译(魏迺杰译本)和杨译(杨洁德译本)中关于书名、病名、症状名、方剂名的对比分析,着重探讨译本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以及译者为达到最大关联认知进行的翻译补偿策略。
(一)书名翻译
魏译:On Cold Damage,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ies
杨译:Shang Han Lun Explained
gzslib202212192124
相关推荐
[王贺] 信息化视域下高校人事档案创新管理方式探析
[张丹 李川] 在“中国梦”视域统领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思考
[周献策] 新媒体背景下基于管理科学视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析
[谢清] 高职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实证研究与对策分析
[李雅娴] 有效合作视域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探究
[杨晓玲] 闽台文化文化历史关联性之舞狮文化
[桂艳平] 从认知理论角度探讨语音语调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朱建斌] 关联规则中经典的Apriori算法研究
[孙飞平] 浅谈人事档案与文书档案的关联与设想
[余昌洪] 新课标视域下多元化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思考
[张丹] 在真实情境学习视域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王钰妍] 探析“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精准教学策略
[冯有玉]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赵建霞]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教学分析研究
[赵文锋] 信息化视域下初中英语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