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8197 点击:

作者:王晓燕
  【摘要】莎士比亚作为世界著名的剧作家,其作品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不同文化背景下都能够获得认可,由此可见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莎士比亚对人类普遍人性进行了揭示,对人性本身进行了哲学反思,以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塑造了经典性的戏剧作品。
  【关键词】莎士比亚;世界性;人性;哲学
  【作者简介】王晓燕(1985- ),女,河南许昌人,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教师,毕业于郑州大学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与研究。
  莎士比亚是英国著名作家,其作品的影响力已经不再局限于欧洲地区,,成为了全世界共享的文化遗产。对莎士比亚作品的各种解读和批评,使其受关注性和对世界文学的借鉴作用无与伦比,由此也可以凸显出莎士比亚作品的世界性特征。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永恒的经典,它所具有的审美特征能够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不同文化背景,所以其作品在跨时空、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更能够显现出其普适性的核心品质。
  一、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十九世纪开始从欧洲向世界传播。进入二十世纪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开始被翻译成不同种类的语言,被更多国家的普通民众所阅读。同时莎士比亚文化也开始向影视改编、商业演出等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体系的莎士比亚文化产业。莎士比亚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被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人所接受,这与其作品所具有的普遍适应性和可变性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能够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被不同群体所接受,并能够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应性改编。比如,在印度地区,最初采用的是“帝国模式”,直接引进莎士比亚的作品,接下来采用“殖民模式”,使莎士比亚的作品更加符合观众的心理,最后采用的是“挪用模式”,将莎士比亚的作品进一步本土化。在中国,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与演出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也具有借鉴和促进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演出有不同的目的性。比如为了讽刺袁世凯的复辟和卖国行为,将《麦克白斯》改变为《窃国贼》。因此莎士比亚作品的形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不同的改编,从而形成了一个基本统一而又各具特征的莎士比亚形象谱系。甚至在同一个国家里同一时期莎士比亚作品也会有不同的形象。在印度地区,有五种版本的莎士比亚:直接引进的英语原版形象、和印度文化相结合的本土化形象、大众普遍接受的普遍形象、具有地方文化色彩的地方化形象和具有亲西方文化倾向的后殖民形象。在中国,莎士比亚的诗歌最先被引入中国,然后其作品被改编为中国现代戏剧,接下来其作品中的人性论被批评,到现在其作品的世界性特征获得普遍认可。即使在欧洲地区,莎士比亚的形象也在不断地变换,特别是在不同政治意识形态下改编的作品,其特征和原作的差异更加明显。不同的理论视角下的莎士比亚形象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社会学视角下的莎士比亚作品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揭示;女权主义视角下的莎士比亚作品强调父权的绝对权威;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莎士比亚作品是为文化殖民而服务的。所以说莎士比亚作品具有普适性和可变性,它可以根据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二、莎士比亚作品对普遍人性的揭示
  莎士比亚的作品可以跨文化传播,接受不同文化的解读,从而成为历久弥新的文学经典,其根本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莎士比亚作品的价值来源与其作品的主题广度和内涵深度有关。莎士比亚的作品主题既涉及对人类复杂情感的演绎,又涉及对社会现实冲突的阐释。因为有了对人类情感的演绎,所以作品更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因为有了对社会现实冲突的阐释,所以作品更具有深刻性和哲理性,使作品内涵具有跨时空和跨文化的穿透力。莎士比亚巧妙地借鉴了同时代作家的创作特点,并吸收前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自成一家。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莎士比亚还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心理学、哲学、宇宙学等领域,并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其作品具有深度而不笼统、具体形象而不肤浅。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以艺术的形式对人性进行剖析,揭示了整个人类所共有基本属性。如果莎士比亚的作品中需要一个罗马人,那么他就不仅仅对罗马人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分析,他还会考虑到整个世界的具有类似经历的人将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从而将不同地域的人群的特点黏合到一起,使作品人物丰满而完整。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对人性的揭示,对整个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在莎士比亚作品中,人性被全面、深刻地揭示,具有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比如其笔下的哈姆雷特形象,可以反映出处于该境遇中的普遍人性的反应。因此,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是一类人物的代表,他们的行为是绝大多数人物在生存困境中的普遍选择。正是因为这种普遍性,所以他的作品才能被不断改编,并可以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从人性出发,关注人性、思考人性、表现人性,是莎士比亚作品永恒不变的核心。关注人性是人文主义的灵魂,思考人性是为人性的精准刻画提供基础,表现人性是其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所经历的事件不同,但是在类似处境下,人性的表现却都有惊人的相似。我们可以借助于莎士比亚作品来了解复杂的人性,同时也可以引发我们对人性深刻的哲学反思。
  三、莎士比亚作品对人性的哲学反思
  作为一名剧作家,让自己的剧本具有哲学高度是莎士比亚一直不变的追求,通过对生活的提炼,向观众展现一个个生动的形象,以诗歌般的语言引发读者對生命的思考。莎士比亚对事物的思考是全面的、综合的,因此其作品中的思想资源可以进行多元阐释和多元利用。情节、性格和思想是悲剧中最重要的三大要素,情节可以推动剧情不断深入发展,仅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戏剧得以推广的基础;性格是人物塑造的核心,鲜明的性格特征造就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思想是戏剧的灵魂,戏剧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才能引导观众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莎士比亚戏剧之所以能够引发人们对人性,乃至人类的思考,就是因为其戏剧中所蕴含的思想性所具有的穿透力。尽管时空变换,但人性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改变了表现形式。超越时间、空间和文化的普遍人性,源自人类进化中保有的共同基因,虽然具有各自变异形式,但是其核心和根本具有一致性。比如,无论是福斯塔夫还是哈姆雷特,无论是伊阿古还是爱德蒙,他们虽然处于不同的生存境遇,会遇到不同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但是他们在人性方面的表现都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进行诚信。莎士比亚所描写的人类所具有的欲望、情感和困惑具有共性,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都可以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