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547 点击:

  【摘要】本文从基于语用学的翻译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翻译研究和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翻译研究三个角度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新发展。文章旨在说明,面对其他翻译研究途径的挑战,语言学途径的译学研究进行了自我反省和调整,仍展现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性话语分析;翻译研究
  【Abstract】The paper reviews latest developments of 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tudies since 1990s. It mainly covers translations studies based on pragmatic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ne point the paper intends to make is that the linguistics-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 are still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value.
  【Key words】pragmatic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ranslation studies
  【作者简介】罗净(1993.08-),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文华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
  20世纪中期起,大批语言学途径的翻译研究进入我国,为国内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然而近十几年来,随着其他研究视角的开拓,该途径的讨论逐渐减少,,甚至还伴有批评之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颇多。首先,20世纪中期翻译语言学派的研究确实存在一些缺陷。蒙娜·贝克指出,“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起初眼界是比较狭窄的,目光局限于句子以下的单位……还倾向于认为意义和‘现实’能够从语言中分割出来,然后在翻译过程中完整无缺地进行转换”。因而,很多学者尤其是从文化途径研究翻译的学者对此类研究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翻译的语言学派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翻译活动所处的历史条件以及操纵翻译的权力等因素。翻译文化学派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他们对语言学派的批评也似乎一针见血,学者也渐渐被这种研究方式吸引。其次,国内对最新语言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关注较少。人们的印象还是停留于奈达、纽马克等人所持的传统语言学派的观点。但实际上已经有些学者开始将语言学科的新兴研究方向如语用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引入翻译研究,试图超越早期语言学派那种封闭静止的研究方法。
  王东风指出,“翻译首先是一种语言活动。因此,要想对这一语言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就離不开分析语言的科学——语言学”。 因而,尽管国内语言途径的译学研究日渐式微,但其价值不容忽视。文化学派的研究虽然指出了早期语言学途径研究的不足,但如果就此放弃此途径的研究将会是翻译学科的一大缺憾。此外,如若因为国内译学界缺乏对语言学研究新发展的了解,而忽视语言学途径的作用和价值,那将更为可惜。因而,本文笔者将尝试描述90年代以来语言学途径译学研究的发展,以期指引人们对这一类译学研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语言学角度译学的新进展
  20世纪中叶起,翻译语言学派兴起。早期的翻译语言学理论,关注字词句层面的转换,试图总结双语转换的规律,推动翻译研究向科学化角度开展。自90年代以来,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开始关注语言在语境中的意义,以及文化、历史等要素对语言的影响。研究的语言层次也由字词句等拓展到语篇。与此同时,他们也从语言角度分析文化学派关注的意识形态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本文将选重点介绍和分析90年代以来语言学角度译学研究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1.基于语用学的翻译研究。语用学既研究讲话者如何利用语言和语境表达意义,也研究听话人对讲话人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涉及言语交际的原则、言语行为、话语表达与理解、交际变体和语用对策等方面的问题。语用学的两个重要理论关联论和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思路。
  关联理论由斯博伯和威尔逊二人提出。他们的学生格特将其与翻译结合,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行为。说话人提供明示的语言刺激,听话人以此进行推理,感知说话人的意图。在信息理解过程中,听话人往往依据关联性来进行推理,确定唯一恰当的理解。听话人往往在交际中,希望以最小的推导努力获得最充足的语境效果。这也是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关联翻译理论核心,是将翻译看作是一种交际行为。在交际过程中,译者首先需要根据原文本的语言刺激和语境预设对原文本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然后,译者根据自己对原文本理解以及他对译文读者认知环境的判断来书写译文,使其具有与原文一样的语用效果。这种翻译理论十分看重话语在语境下的意义。很多学者都对此理论提出批评,如何自然和冉永平就针对此理论提出“为什么听话人对话语首先产生的某种理解就是最具关联性的?”等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此理论的影响力,它“几乎刷新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
  1999年,维索尔伦在《语用学新解中》一书中从多个角度考察了语言现象,提出了选择顺应的语言观。这一观点认为“语言使用是不连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这种选择包括对语言结构的选择以及对语言策略的选择等等。不少学者开始从这一角度研究翻译。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翻译也可视为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无论是所译文本、词汇句式,还是翻译策略等都是需要选择的,以顺应翻译目的。由于语言的“意义是动态生成的”,会受到语境等动态要素的干预,所以这种顺应是动态顺应。总的来说,顺应论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以描述翻译过程和实质:翻译须不断作出选择,并且这些选择受到了内外多种因素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