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tougao@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440 点击:

      摘 要:翻译心理学是以译者为主体,主要研究其翻译过程中各阶段的心理活动,如认知心理活动、审美心理活动和文化心理活动等,注重研究翻译过程而非翻译结果的跨学科研究。译者的心理活动在翻译过程中非常重要,将直接影响译作的质量。本文选取汪榕培、白之和许渊冲三个《牡丹亭》的英译文进行对比,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影响,,旨在对《牡丹亭》译作进行更全面的解释。
      关键词:翻译心理学;牡丹亭;英译本研究
      作者简介:齐晓天,张轶前,华北理工大学。
      一、我国翻译心理学研究现状
      我国翻译理论分为两个派别,即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两个学派翻译理论多是研究译作或者研究原文和译文间关系,却很少研究翻译过程,比如研究过程中的原作或译者的心理,因此心理学角度的思考对于翻译研究很重要。
      翻译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傅斯年先生最早在20世纪初提出“翻译心理学”的概念。翻译心理学的启蒙时期是1987年至1999年。1999年方梦之将译者的工作心理分为完善自我、表现自我和实现自我,使关于译者心理的研究得到了关注。武景全则对前期的翻译心理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式的思考,指出了今后翻译心理学研究的目的、课题和方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在这个时期,对翻译的研究引入心理学概念,从个人经验和体会出发,研究译者或作者的审美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在这个时期,研究并不是很成熟,只是研究的初步阶段,而且并没有完全与心理学理论相结合。
      1999年至今,翻译心理学研究快速发展。随着国内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和跨学科研究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感兴趣,翻译心理学研究也随之迅速发展,主要研究作者创作心理,译者工作心理以及读者受众心理。研究体裁也越来越广泛,起初以研究文学体裁为主,发展到各种体裁的翻译心理研究。
      翻译心理学研究开始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于其未能将翻译学与心理学真正结合。翻译心理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因此多数研究缺乏实证检验,停留在理论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译例已经过时,脱离实际问题,却被重复使用,不利于翻译研究的良性发展。
      二、《牡丹亭》简介
      《牡丹亭》原名《还魂记》,于1598年由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所创作。该剧中女主人公杜丽娘是官家千金,貌美如花,因封建礼教而得不到自由和爱情,一次老先生讲《诗经》中“关关雎鸠”时,杜丽娘懵懵懂懂,随即进入梦乡,梦见与一位名叫柳梦梅的书生相爱,但现实中杜丽娘却没能找到柳梦梅,因而伤心过度而死,其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并与柳梦梅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团圆。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后一时特别兴盛,极有魅力,许多人为之折服倾倒,《西厢记》都略显逊色。
      (一)《牡丹亭》的研究价值
      《牡丹亭》是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一。汤显祖通过该剧在文学艺术领域开辟了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新战场,表现人们的精神追求。虽然现在的生活和古代有着千差万别,但是该剧具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具有独特的文学地位,有助于鉴赏和研究明清的曲词文化。
      该剧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当时统治阶级和社会对女性高度防范与禁锢,而该剧用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来与社会现状形成强烈的对比,企图为当时社会的女性发声,用感人的情节和主人公的情感说明道理,表达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追求。
      该剧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也很深远,肯定了青春的美好和爱情的崇高。杜丽娘面对家庭与社会的重重阻碍强烈反抗并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给许多面对爱情却不敢追求甚至退缩的女性们鼓舞和力量,使她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禁锢,勇于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二)《牡丹亭》的翻译现状
      《牡丹亭》一经出版便名声大噪,因此备受中外翻译家喜欢,至今已经有多种译本。阿克顿选译的《牡丹亭·春香闹学》是最早的英译本。白之选择《牡丹亭》的部分场次进行翻译。张光前、汪榕培及许渊冲、许明译本也先后出版。
      三、《牡丹亭》翻译过程中的翻译心理对比
      本文以《牡丹亭》第一出“蝶恋花”汪榕培、白之、许渊冲三个翻译版本为例,从翻译的认知心理、翻译的审美心理、翻译的文化心理三个方面进行描述与分析。
      (一)翻译的认知心理
      翻译中的加注能体现译者的心理活动与认知,是译者的认知外在表现。对于认知心理的表现,最明显的从译者的加注中能看出来。例如,“世间只有情难诉”的翻译,白之采用的是加注法。译成“For the telling of ‘love, in all life hardest to tell’”,并加注“引自一位唐代詩人的话,为了适应现在的韵律,略作修改。引用在整部戏剧中非常频繁,而且大部分是唐代诗人的话。注释版本提供了资料来源,在这里我只是将它们标记为引文”。外国人刚开始对于中国的文化是陌生的,因此,作为一个外国译者,如果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并加以传播,就必须十分理解并接受中国文化,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会采用许多加注,对译文进行解释,使外国读者明白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对于“玉茗堂前朝复暮”的翻译,三位翻译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是不同的 。玉茗本身的是白山茶花的别称。剧作家汤显祖家有玉茗堂,因此,“玉茗堂”只是汤显祖给堂起的名字,但是一般对于此类命名,都是附有一定寓意或者期待的。白山茶花的花语是天真无邪,寓意着谨慎而又孤傲的灵魂。笔者认为,汤显祖家“玉茗堂”名字的由来,是其希望自己保持着谨慎而又孤傲的灵魂的一种寄托。对于翻译,汪榕培选择省译,笔者猜想是因为“玉茗堂”只是一个地点,并无实际意义,因此没有必要强调地点的名称,不翻译出来并不影响对整首唱词的理解,不会对文章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选择省译。白之选择译成“White Camellia Hall”是一种意译的方法,指出“Hall”的名称。而许渊冲则直接译成“hall”,指出地点,却不强调地点的名称,译文简洁易懂。实际上每位翻译家在翻译的时候选择的方法和策略都是经过思考的,都是对原文认知的体现,译者权衡译文也是一种翻译心理活动。他们既希望把原作的意思表达清楚,又希望译文能让读者接受,因此译文是作者反复思考,对比取舍后的结果。

    20220801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