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8320 点击:

  【摘要】目前翻译研究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逐渐将翻译视角由语言层面不断地转移到了文化层面,译者身份变化在翻译活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角色变化,使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之间存在了必然联系。本文主要分析了译者身份和译者行为的相关内涵及表现形式,研究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译者身份;译者行为;关联研究
  【作者简介】宋卫阳(1973.05-),女,土家族,湖南桃源人,长沙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是长沙理工大学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项目“基于古诗英译对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的关联研究”(项目编号:2019QJCZ09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言
  翻译学是文化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门独立学科,其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增加和研究内容的不断扩展,逐渐从较为简单的字面意思的语言层面开始向着文化层面发展。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对于翻译具体实施策略起着直接关系,而译者身份的不同,又为翻译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使得翻译策略有了不同的展现。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过程中会因其自身具有的不同身份而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不同视角下的观点,使翻译行为具有了不同的身份特性。译者身份的不同可以通过其对于译本的选择、决定的翻译目的、使用的翻译策略等方式进行不同展现,表现出对翻译活动更深层次的认知。因而,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之间会存在着诸多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两者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研究翻译活动所表达的深层意义。
  一、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相关特征及概述
  在通常情况下译者只有一个,但是译者本身所承担的“身份”可能是很多个,翻译活动中的每个角色,比如译品中的厨师、食客、餐馆老板等角色,都与原作者有着亲密联系。如译者是食客,原作者就是餐馆老板;若译者是厨师,原作者就是食客等等。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同时具有多个身份特征的情况是存在的,对于一般情况下每个人的真实身份被唤作“主身份”,其他角色唤作“次身份”。主、次身份均可平行出现在其各自固定场所,最大的差异表现为其在哪种情形下的身份特征更为显著,不同身份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次身份”又被叫作“角色身份”,具有较隐性的和多变性的特点,较常用作比喻性语言,即译者根据其在扮演的角色要求下,实现身份的转变,比如将译者比喻成“未来的先知者”“著名画家”“知名政治家”等。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存在不能很快对于译者所扮演临时性角色进行识别的情况,但是如果其翻译结果使人怀疑其所扮演角色是译者身份,则就使其翻译成果遭到了否定。译者身份是泛称,其具有一定的务实性,比如适合市场需求的运作编译、摘抄翻译等行为。在市场经济需求下的这一翻译活动,即使是文学翻译也变为了具有较为突出实用特点的应用翻译,将文学文本当作了被“处置”对象。此时译者所进行的一些翻译行为应该可以说是为了满足某些读者需求而刻意和有意展开的。若是外部因素使译者不得将其作为利益的对象来看,则其翻译就只能如实进行。此类情况有,如进行学术研究用的论文翻译,此情况不需特殊交代,译者都是如实翻译,不得出现摘译、编译、缩译等行为。
  以上是对于译者身份的相关研究和分析,接下来对译者行为的相关特征及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译者身份和其多种角色要求下产生的结果就是译者行为,换句话说译者行为引起身份和角色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结果。译者行为通常是包含了译者的矛盾、同情、纠结、偏心等心理方面的特点,其原因也是因为译者自身具有的多种身份以及其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使得其具有了不同的思想认知和表达方式。译者身份的不同还可能使其在同一翻译作品中使用不同的策略,甚至还会有矛盾冲突的表现。译者自身具有的不同身份以及其扮演的不同角色,使得其翻译行为有了不同的走向,研究译者身份对于译者行为的判断提供了很好途径。译者身份和角色的不同,使得其译作呈现出不同特征,译者行为在其译本方面的表现因此也具有了一定规律性。
  二、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之间的关联研究
  关于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之间的关联,本文主要从译者身份和译者行为的多样性关系、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的因果关系两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1.译者身份和译者行为的多样性关系。上述内容中对于译者身份决定了译者行为的关系有了一些研究表述,在翻译活动过程中两者之间呈现出多样化联系,具体表现为:在同一部翻译作品中译者作为该作品的销售方进行翻译,则其在实施翻译活动时,会将如何吸引购买者眼球为视角进行作品的翻译,使其作品成了市场需求下的营销产品;如果译者身份是文学家,则其在进行译品翻译过程中会站在文学角度进行相应的文风、内涵等表达;如果译者身份为政治家,则会使其翻译作品根据政治宣传色彩,具备政治倾向性和鼓动性等等。译文呈现出的多样化特点均是由于译者身份不同而导致了翻译角度、翻译目和翻译侧重点不同。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可以紧紧围绕作品原文意思同时结合相应的翻译效果进行求真翻译。同时很多情况下译者还在原文基础之上进行了相应的再创造,使得原文在含义和方向上具有了译者意愿的偏移。除此之外,译者还可能为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作品内涵,而添加一些相应的语言修辞手法进行文章修饰。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译者行为的发生可以是译者有意为之的,还有可能是译者无意为之的。译者行为的多样化,归根结底来自译者身份的多样化。当译者选择不同身份或者扮演不同角色进行作品翻译时,其翻译行为就具有了某种特定的方式、目的以及表现方式。比如译者为作品的销售方、文学创造者等不同角色人物进行翻译行为时,其译者身份是可以进行转变的,使其译者行为具有特定目的。抛开上述的刻意身份,译者自身还具有其主要身份,其文化因素、自身性格和思维角度等与其翻译行为之间也存在了直接联系。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译者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译者现身,通过其对自身在翻译活动过程中所展现的身份来进行翻译行为的一些解释和说明。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让翻译双方都能准确掌握彼此的真实含义以及表达逻辑,译者可以清楚地抓住中心思想,,且通过合理磨合贯通,甚至在一定情况下给予相应建议,那其译者行为就得到了充分发挥。比如口译者的交际能力一直是我们追捧的重点,将译者看作了交际专家,在翻译活动中可以很好地结合语言双方国家地域文化差异进行相应的翻译,若翻译内容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精髓和内涵,则说明译者具有超常的翻译能力,这种译者行为被称作“归化”,即为了更好地沟通而使用的更符合译人语习惯翻译,更好地促进双方距离的拉近,以沟通为目的而不是突出语言的个性化展示。这种译者行为与译者身份是密不可分的,与其翻译目的和手段都是相辅相成的。在传统翻译学研究中,译文常常被比作原文的影子,譯者则被比作作者仆人,但是在翻译界更普遍的认知是影子就是仆人。即译文也就是译者行为,和译者身份是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