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tougao@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253 点击:

      摘 要:20世纪50年代起,李清照的诗词被大量翻译成英文,促进了李清照诗词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同时,这也吸引了翻译研究者的目光。由于之前的研究中从译者主体性对李清照词的研究很少,所以本文试图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茅于美的译前文本选择和翻译过程中的策略选择,探究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诗词翻译;茅于美
      作者简介:朱爱秋(1994.08-),女,江苏高邮人,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一、引言
      典籍浓缩了民族文化,是国家文化的缩影,是人民智慧的伟大结晶。而典籍英译则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使其站在更大的世界舞台,既丰富了世界文化,又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典籍英译除了有利于我国文明的进步发展,更有助于其对外传播和其他国家的人对我国文化的正确理解。
      本文以茅于美的多首李清照词译作为研究材料,从译者主体性这个方面,分析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对翻译的影响,,总结哪些影响使得译文更契合原文。通过分析译者如何选择文本,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使得其他译者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能够有所启示,选择更契合的翻译策略。而译者主体性这个角度,让人们关注到译者的身份和重要性,开拓了中国典籍研究新视角,最终对中国典籍英译和翻译理论实践作出贡献。
      二、文献综述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李清照词开始被更多的译者翻译,随着译本增多,李清照词英译与研究才逐渐增多。起初,在国内以许渊冲为代表,其认为意美、音美、形美是一个重要标准,典籍英译中诗词翻译更需要贴合原本的诗词形式,最大化体现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和情感精髓。自此打开这类研究新视角,随后也有不少翻译家及理论家发表李清照词英译方面的研究文章。
      根据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网站所采集的数据,关于李清照词英译的研究在知网共有79篇,其中期刊35篇,学位论文44篇;在万方共有201篇,其中期刊136篇,学位论文65篇。而在这些文章大多数是从传统角度——归化异化,阐释学,信、达、雅,许渊冲“三美”理论等进行探讨的,而从译者主体性方向研究的不到十篇,其中多数是以许渊冲的译本为研究材料分析的。总之,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李清照词英译将会是中国文学史中重要的一部分,关于它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多。本文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前提下,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茅于美的译前文本选择和翻译过程中的策略選择,探究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三、译者主体性概念
      长期以来,“忠实”一直被视为认定译文质量的最高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先遵守“忠实”原则,客观地再现原文,不能混入个人的认识和任何带有译者主观色彩的痕迹。更有甚者认为译作的价值低于创作,翻译是原文的衍生品,所以译者在译文中应该“隐身”。
      但实际上,这些观点都太过绝对,因为绝对的、完全的忠实只是译者一直在追求,不断在靠近但是却不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只要有翻译,就处处都有译者的影子,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翻译前,译者可根据时代需要、自己需求和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翻译素材。翻译中,译者首先是所选翻译素材的读者,阅读中对原文进行理解和阐释,其实这里的理解和阐释就是受到译者本身的文化修养、经验、个人兴趣喜好、知识水平、审美水平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影响。然后,译者再根据原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特征以及面向的读者等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对译文进行调整和改动。
      学界对翻译主体有两种界定,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认为翻译是由多种因素合力进行的活动,涉及原文作者、原语文化、译者、译入语文化、面向的读者等。译者是其中之一,所以与其他诸要素是平等关系,不分主次。而狭义认为翻译主体是译者,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显现的一种个人意识和创造意识。本文研究的译者主体性则是包括译者译前的文本自主选择和译中根据理解和揣摩以及中英语言文化特色做出的修改。
      四、译者主体性在诗词翻译中的显现
      (一)选择翻译文本时的译者主体性
      茅于美和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极为相似,都是满腹经纶的才女,出生于书香门第,又有志同道合,恩爱相伴的丈夫,而且她们的大半生都因战事四处辗转,境遇愁苦,甚至她的居所也取名“归来堂”。这些相同的际遇促使了茅于美对李清照词里表达的情感产生极大的共鸣。茅于美自己也是一名词人,她的词风深受易安词的影响,细细品读茅于美各个时期的词作,可以发现她满腹的愁情、缠绵的爱恋、对亲人的思念与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也正因为与李清照相似的经历,才使得茅于美欣赏李清照词,阅读李清照词就像阅读自己的词一样,所以她能相比其他译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原词的内容和情感。
      翻译家曹靖华曾言,翻译和研究密不可分,可以翻译,也可以研究,二者不分先后,相互促进。茅于美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位译者和学者,她以自己学者的身份对李清照词进行了研究,也选择了翻译李清照词。既是翻译,也是研究,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茅于美本身有多重文化身份,是一名细腻的译者,也是一名学贯中外的学者,更是一名多情的词人,这些文化身份也正是推动茅于美最终选择翻译李清照词的重要因素。
      (二)译文中的译者主体性显现
      茅氏的诗歌翻译思想一开始也是基于“信达雅”这种传统理论的,但她对于“雅”的解释有所不同。她认为“雅”是为了使译文更契合原文的风格、情感而采取的一种带有自主创造性的改善。她提出“创造性翻译”三个步骤,详细说明了在翻译诗词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怎样保留主观创造性:第一步是欣赏原作,走进原作;第二步是理解原作,深挖原作;第三步是还原原作。语言转换,但仍极尽可能还原原作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之美,让译入语国家的读者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这是非常艰难的一步。下面笔者将通过实例来分析茅于美在翻译时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

    gzslib202212012155